寄周恽
家在荒陂长似秋,蓼花芹叶水虫幽。
去年相伴寻山客,明月今宵何处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家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就像秋天一样宁静,周围的蓼花、芹菜和水虫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去年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些在山里的人,但是今年的明月之下,我不知道他们又在哪个地方游玩呢?
去完善
释义
1. 家:指诗人周恽的家。
2. 荒陂:荒芜的池塘,这里形容周恽家的环境。
3. 长似秋:常年如秋天般萧瑟、凄清。
4. 蓼花:一种水生植物,开红花或白花。
5. 芹叶:芹菜的叶子,这里指代水生植物。
6. 水虫:指生活在水域的各种昆虫和小动物。
7. 去年:指诗人与山客一起寻找周恽的那一年。
8. 明月:比喻美好的时光。
9. 今宵:今夜。
10. 何处游:指周恽此时在何处游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寄周恽》描绘了一幅静谧、孤寂的画面。首句“家在荒陂长似秋”,以秋天作为背景,强调了一种萧瑟、荒凉的氛围。这里的“荒陂”可以理解为诗人家乡的荒芜景象,与秋天的萧瑟相互映衬,传达出诗人对家乡荒芜的无奈和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接着的“蓼花芹叶水虫幽”,则是对这一场景的具体描绘。蓼花、芹叶和水虫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意境。这里的水虫可能指的是水生昆虫,如蜻蜓、蚂蚁等,它们在秋季活动减少,显得更加静谧。这种静谧与诗人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无奈。
最后两句“去年相伴寻山客,明月今宵何处游”,追忆了去年与友人一同探寻山水的欢乐时光。然而,今年却只剩自己一人,独自在明月下徘徊,无法找到昔日的快乐。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孤独的处境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家乡景色、静谧的水生昆虫以及明月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孤独、忧郁的心境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周恽》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于鹄之手,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中期。在这个时期,唐朝虽然处于盛世的余晖之中,但朝政已经逐渐走向腐朽。于鹄身为布衣百姓,对于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风以质朴、自然为主,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于鹄在人生际遇上,也颇有一番坎坷。他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一生困顿,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深深忧虑。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好友周恽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环境下,于鹄的诗歌自然流露出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