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兰若僧
一身禅诵苦,洒扫古花宫。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
悬灯乔木上,鸣磬乱幡中。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全诗所描绘的是一幅充满古朴气息的寺庙生活画卷。诗人以精细的笔触展现了一幅静谧、肃穆、沉静的僧侣修行场景。禅诵苦代表着在艰苦的环境里执着修炼;洒扫古花宫意味着打扫古老的花草宫殿,寓意禅宗僧人通过劳作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静室门常闭展示出深邃安静的禅修环境;深萝月不通则表达了夜深人静、月光无法照进来的孤寂氛围。而乔木上的悬灯和乱幡中的鸣磬,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庄严肃穆感。最后两句则希望这位高僧的事迹能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整首诗色彩浓郁,给人以深刻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禅诵: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诵经、持咒等形式集中精神,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2. 古花宫:指寺庙。
3. 静室:安静、清静的房间。
4. 深萝:繁茂的藤蔓植物。
5. 悬灯:悬挂在空中的灯具。
6. 鸣磬:击打磬石发出声响。磬是一种古代石制打击乐器。
7. 乱幡:随风飘扬的旗子。
8. 高僧传:记录高僧生平事迹的传记书籍。
9. 二远公:指东晋时期的两位著名僧人竺道潜与竺法潜。
去完善
赏析
《赠兰若僧》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一首描绘僧人生活的五言律诗。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佛家修行的理解和对高僧的敬仰之情。
首联“一身禅诵苦,洒扫古花宫”描述了兰若僧的日常生活:苦修禅定、打扫寺庙。其中,“古花宫”一词形象地展现了古老寺庙的神秘和宁静氛围。
颔联“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进一步表现了寺庙的寂静与幽深,以“静室门常闭”暗示僧人的生活与世隔绝,“深萝月不通”则展现出僧人在深山之中,仿佛与外界隔离,呈现出一副遗世独立的景象。
颈联“悬灯乔木上,鸣磬乱幡中”进一步展现寺庙中的场景,从细节之处体现了兰若僧严谨的修行态度。其中,“悬灯乔木上”暗示了寺庙的古老和神秘,而“鸣磬乱幡中”则表现了寺中庄重的宗教气氛。
尾联“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表达了作者对于僧人的敬仰之情,希望这位高僧能像二远公那样被后人传颂。这首诗整体看来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将兰若僧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兰若僧》是唐朝诗人于鹄的一首古体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据分析大致在贞元年间(785-805年)。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于鹄在当时已经颇有文名,他在贞元年间游历了江南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览寺庙时,他遇到了一位兰若僧,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于鹄对这位僧人的才学和品德非常敬佩,对他的人生态度也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这首诗以兰若僧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归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于鹄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