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柏台山僧
上方唯一室,禅定对山容。行道临孤壁,持斋听远钟。
枯藤离旧树,朽石落高峰。不向云间见,还应梦里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方独有一室,宁静面对山景。信步来到孤壁,清斋时聆听远方的钟声。
枯藤与旧树分离,朽石从高峰上落下。如果不在云端相见,或许在梦中相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柏台:指柏台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郊。
2. 上方:佛教术语,指佛、菩萨等圣者居住的境地,此处指寺院的高处。
3. 一室:一间屋子,这里指僧侣的居室。
4. 禅定: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心境平静的状态,即禅修。
5. 行:动词,行走。
6. 道:路。
7. 临:靠近。
8. 孤壁:单独的墙壁,这里指墙壁。
9. 持斋:遵守斋戒,不吃荤腥,这里指僧人过午不食的习惯。
10. 远钟:从远处传来的钟声。
11. 枯藤:干枯的藤蔓。
12. 离:离开。
13. 旧树:古老的树木。
14. 朽石:腐烂的石块。
15. 落:落下,这里是脱落的意思。
16. 高峰:高山之巅。
17. 不向云间见:表示僧人在山间修行,与世俗隔绝。
18. 还:仍然。
19. 应:应该。
20. 梦里逢:在梦中相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寺院的清幽宁静,通过对僧人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禅修中所体会到的恬静心境。首联“上方唯一室,禅定对山容”描述了山寺的高洁环境与僧人的专注修行,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追求。颔联“行道临孤壁,持斋听远钟”通过具体的情景展现,揭示了僧侣生活的严谨与规律。颈联“枯藤离旧树,朽石落高峰”则借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为尾联铺垫了情感。尾联“不向云间见,还应梦里逢”表现出诗人渴望亲近自然、追求心灵解脱的精神向往。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寺院景色的细致描绘,传达出诗人心中的超脱与感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禅宗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柏台山僧》是唐朝诗人于鹄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42年—756年的盛唐时期。此时国家富强、政治开明,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这个时间段内,于鹄作为一个文人,他曾漫游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朋友,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然而,他也经历过人生的波折和困境,如科举落第、官场失意等。这些都使他更加向往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
在时代背景方面,此时的唐朝正处于盛世之中,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文人都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出世的思想倾向。因此,于鹄在这首诗中以山僧为题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争的厌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