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修殿院持节归蜀
堂堂柏府几人过,屈指精忠竟若何。
正尔浮云遮白日,頼公砥柱立颓波。
回天力挽千钧重,去国身轻一叶多。
万里长江向东去,清明无日可镌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柏府门庭众多士子匆匆走过,谁曾料想屈指计算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竟遭际如此之多。此际只见天上的浮云遮掩住白日,却是赖公在危机时刻砥柱中流,支撑起即将崩溃的局面。他就像回天的巨擘,力挽狂澜抵挡住沉重压力,又像远离故土的落叶,虽身轻飘荡却坚定地留下自己的印记。看着万里长江东去,无疑,那位伟人明亮的光辉无法被磨灭。
去完善
释义
1. "柏府":指御史台。这里借用柏树的坚贞和高洁形象来表示官吏的正直。
2. "屈指精忠":意为紧握手指表示忠诚。这里用来形容刘德修的忠诚之心。
3. "正尔浮云遮白日":这句比喻朝政昏暗,小人当道。其中“尔”表示这,“浮云遮白日”暗含小人压制君子之意。
4. "頼公砥柱立颓波":意指依赖您这样的砥柱中流之人,稳住局面,对抗恶势力。其中“頼”为日本汉字,同“赖”,意为依靠。
5. "回天力挽千钧重":形容刘德修扭转乾坤的力量如同千钧重物被挽回。其中“钧”是古代重量单位,约等于30斤,这里夸张地表示力量之大。
6. "去国身轻一叶多":表示离开故土,只身一人前往新的地方,犹如一片轻飘飘的叶子。
7. "万里长江向东去":这句以长江流向东方的自然现象来形容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8. "清明无日可镌磨":这句表示没有一天不在琢磨如何澄清世道,整句暗示了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刘德修殿院持节归蜀》,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刘德修的赞誉,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坚定的赞美。
首句“堂堂柏府几人过”表达了对刘德修地位的认可,他作为柏府官员,为人正直、才能出众。紧接着的“屈指精忠竟若何”则是对其品质的赞美,他的忠诚精神十分高尚。
接下来的“正尔浮云遮白日,頼公砥柱立颓波”两句则是借用自然景象来形容刘德修的形象。他的形象犹如晴空万里的太阳,虽然有时会被乌云遮挡,但他如砥柱般坚定地站在那里,使江河湖海不至于泛滥成灾。
“回天力挽千钧重,去国身轻一叶多”描绘了刘德修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他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巨大的力量,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形势;而在离开国家时,他又像一片叶子那样轻松地离去,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和豁达心境。
最后一句“万里长江向东去,清明无日可镌磨”再次借用自然景象来衬托刘德修的品质。长江滔滔东流,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坚定不移;而刘德修的高尚品质就像这长江水一样,清白分明,无法被磨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刘德修殿院持节归蜀》,作者是南宋诗人袁说友。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8年,此时正值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开始大规模南侵,中国北方地区相继沦陷,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时,袁说友时任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负责监督和管理当地财政、粮食和茶盐等事务。在这段时间里,袁说友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他借赞美刘德修殿院奉命出使四川的事迹,表达了对自己身处时代的一种担忧和期待。
当时,南宋朝廷为了抵御蒙古的侵略,加强了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刘德修殿院作为朝廷的使者,肩负着沟通上下、联络地方的重任。他持节归蜀的行为,象征着南宋朝廷对蜀地的重视和对抗蒙的决心。袁说友通过赞扬刘德修殿院的气节和担当,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一种期许和鼓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