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丞相祠观八阵图
人言忠孝不磨灭,神物护持存水浒。
千家陵谷几变迁,此石不移自章武。
本由黄帝古兵法,六十四以八为伍。
髯孙且惧仲达走,贼操游魂何敢拒。
刻铭沙石水底碑,教战石存山下鼓。
一片丹心天地间,万世闻风犹御侮。
我来起敬凛如生,再拜一言公必取。
瀼流东截阵图前,寖隳城壁颓民宇。
能安拳石止波流,愿回瀼患思民抚。
常使夔人知感公,踏碛年年吊千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都说忠诚孝道永远不会消失,神奇的事物会保护它们留存下来。无数世代过去了,陵墓逐渐被岁月淹没,但那块石头却仍然保持着它的姿态。它来自古老的黄帝兵法,由六十四个人组成一个团队。那位英俊的公孙先生担忧着周瑜的逃离,即使是狡猾的曹操也不敢抗拒。他们在沙石上刻下铭文,在水底立下碑石来教育士兵们战斗。这些勇敢的灵魂在天地之间守护着这片土地,让千秋万代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勇气。我来到这里,对这些英勇的灵魂充满敬意,再次鞠躬,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决心。河流阻断了阵地前的场景,城墙破败,民众疾苦。如果我能通过稳定局面来制止动荡,我希望能够安抚民众的忧虑。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领导者,每年都来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悼念他。
去完善
释义
1. "人言忠孝不磨灭":这里的"忠孝"指的是忠诚和孝道这两种德行,"不磨灭"是说这些品德具有永恒的价值,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2. "神物护持存水浒":"神物"指诸葛亮及其智慧,"护持"表示保护和支持,"水浒"是水边,这里意指八阵图的所在地。整句意思是诸葛亮的智慧和成果在水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3. "千家陵谷几变迁":"千家"泛指许多人家或地区,"陵谷"意为山陵和深谷,这里指地形地貌的变化。这句诗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环境发生了多次改变。
4. "此石不移自章武":"此石"指八阵图石碑,"不移"意味着稳定不变,"自章武"表明从章武年间至今,八阵图石碑依然保存完好。
5. "本由黄帝古兵法":"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先祖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古兵法"是指中国古代的军事战术和策略。这句话指出八阵图源于黄帝的古兵法。
6. "六十四以八为伍":"六十四"是指《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以八为伍"表示八个一组,这里主要阐述八阵图的组成和布局方式。
7. "髯孙且惧仲达走":"髯孙"是孙权的别名,"仲达"指司马懿,"走"有逃跑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孙权对司马懿的忌惮心理。
8. "贼操游魂何敢拒":"贼操"是对曹操的贬称,"游魂"比喻曹操的残余势力,"何敢拒"表示不敢轻易抵抗。这句话暗示了孙权在抵抗曹操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9. "刻铭沙石水底碑":"刻铭"是在石头上雕刻文字,"沙石水底碑"指的是位于水底的石碑,这里是形容八阵图的碑石。
10. "教战石存山下鼓":"教战"指教导战斗方法,"石存山下鼓"表示山下有战鼓擂响。这句话强调八阵图起到了指导战争的作用。
11. "一片丹心天地间":"丹心"表示赤诚的心,"天地间"即全世界。这句话赞美诸葛亮的忠诚之心遍布天下。
12. "万世闻风犹御侮":"万世"表示漫长的时间,"闻风"意指听到风声或消息,"犹御侮"表示仍然能够抵御外敌。这句话强调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3. "我来起敬凛如生":"起敬"表示肃然起敬,"凛如生"表示敬畏之情如同面对活人一般。这句话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14. "再拜一言公必取":"再拜"表示再次鞠躬致敬,"一言公必取"表示我说的这一句话你一定会采纳。这句话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期许。
15. "瀼流东截阵图前":"瀼流"指瀼渡河,"东截"表示向东截断,"阵图前"指八阵图的前面。这句话描述了瀼渡河在东边流经八阵图。
16. "寖隳城壁颓民宇":"寖隳"表示逐渐毁坏,"城壁"指城墙,"颓民宇"表示民居破败。这句话反映了当地城市的破败景象。
17. "能安拳石止波流":"安拳石"表示用拳头大小的石头来安定水流,"止波流"表示制止波涛流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稳定水流的愿望。
18. "愿回瀼患思民抚":"愿回瀼患"表示希望解决瀼渡河的泛滥问题,"思民抚"表示关心民众的生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解决瀼渡河的泛滥问题,以造福当地百姓。
19. "常使夔人知感公":"常使"表示经常让,"夔人"指夔州的人民,"知感公"表示知道感激您。这句话表示作者希望夔州人民都能了解并感激诸葛亮的贡献。
20. "踏碛年年吊千古":"踏碛"表示在沙滩上行走,"年年"表示每年,"吊千古"表示悼念千古以来的人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每年都会在沙滩上祭奠诸葛亮等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通过描绘八阵图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于丞相祠的敬仰之情。首先,诗人指出忠孝精神是不灭的,得到了神物的庇护,在水边留存。然后,他提到尽管陵谷发生了多次变迁,但此石却依旧屹立不倒,象征着诸葛亮的伟大形象。接下来,诗人回顾了八阵图的起源,这是古代黄帝的军事战术,被诸葛亮发扬光大。他描述了敌人对诸葛亮的恐惧,并赞扬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诗人还提到了诸葛亮在石刻上留下的教导,这些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诗歌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并表示希望后人能够学习他的精神,为民造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丞相祠观八阵图》是南宋诗人李訦的作品,创作于淳熙十年(1183年)。这首诗歌颂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缅怀诸葛亮的一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忠臣良将的敬仰。
在这个时间段内,李訦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了解民间疾苦;又曾在朝廷任职,对时政有深入的了解。他深感国家局势的严重性,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
此外,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与诸葛亮密切相关。诸葛亮在蜀汉时期担任丞相,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使蜀汉国家得以巩固。他的“八阵图”战略更是家喻户晓的著名战役。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表达了对那个时代英勇抗击外敌的英雄们的敬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