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钓台
老倦无心上将坛,桐江千尺一渔竿。
共时翻手功名易,自许经心岁月宽。
礼乐三千辉冕辂,风云四七盛衣冠。
上虞人物饶娥路,赢得清高照岁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经厌倦了去争取名利,只想在桐江边悠闲地拿着鱼竿。尽管有时功名很容易获得,但我更愿意让自己安心过岁月的从容。虽然社会上有各种繁文缛节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但真正的英雄是在风云变幻中保持自我本色的人。上虞地区人才辈出,他们的品德高尚,犹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人心。
去完善
释义
1. 桐江:浙江钱塘江上游的别称。这里代指诗人所在地。
2. 将坛:即拜将坛,古代任命大将时的仪式。
3. 千尺:形容江水深广。
4. 渔竿:钓鱼的竹竿,此处暗示诗人的隐逸生活。
5. 翻手:比喻轻易、快速。
6. 自许:自我期许,对自己的期望。
7. 经心:关心,留意。
8. 岁月宽:意指时间充足,不急于功成名就。
9. 礼乐:指礼制与音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三千:形容很多,并非实数。
11. 冕辂:指古代皇帝或诸侯的礼服与车乘。
12. 四七:指的是二十八宿,古人认为它们主宰着风雨雷霆等自然现象。
13. 风云:指风起云涌,意指英雄豪杰。
14. 盛衣冠:意为众多的英雄豪杰。
15. 上虞:位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古县名,有娥江、舜江等名胜古迹。
16. 饶娥路:这里以娥路代指舜江,意为风景优美的地方。
17. 赢得:获得。
18. 清高:这里指诗人自己的情操、品质。
19. 照岁寒:意味着诗人愿意坚守清高的品质度过艰难困苦的岁月。
去完善
赏析
《登钓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遂在桐江之畔垂钓时的情景和心境。首先,“老倦无心上将坛”一句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对名利、地位的淡泊心态。接下来,“桐江千尺一渔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江边垂纶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
“共时翻手功名易,自许经心岁月宽”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功名的看法:虽然人们可以轻松地追求功名,但他更愿意让自己的心灵在岁月中沉淀,享受恬淡的生活。“礼乐三千辉冕辂,风云四七盛衣冠”则赞美了当时朝廷的繁荣景象。
最后,“上虞人物饶娥路,赢得清高照岁寒”是对家乡人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对他们精神的钦佩。整首诗以钓鱼为主题,既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又隐含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钓台》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王遂之手,创作于公元1259年前后。在这一年里,南宋江山岌岌可危,金兵不断南侵,宋军却屡屡败退。在这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王遂作为南宋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王遂家境贫寒,少年时就有报国之志,他勤学好问,博览群书,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努力。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公元1256年被任命为嘉兴府学教授,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南宋朝廷便遭受了金兵的猛烈进攻,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遂以钓鱼台为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他在诗中写道:“千古英雄浪淘尽,独留钓台江上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斗争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在乱世之中,唯有英雄才能力挽狂澜的历史真理。通过这首《登钓台》,王遂以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了南宋社会的风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