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杜鹃有感

标题包含
闻杜鹃有感
人物同为气所乘,良心露处即良能。 天津有此惊康节,西蜀无之感少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天津: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他在《通书·过》中自述:“予自少年时,闻河西呼鹰之声,已恶其鸣。晚又居南阳,近郊田舍间,时时复闻。乃知人性本刚,则气乘之,于是滋以深厉。”在《周子全书·卷二·过》中也提到他年轻时听到一声鸟鸣就触动很深的思考,意味着人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西蜀:指杜甫,他的诗歌描绘了许多他在成都的情景,如《月夜忆舍弟》等。 3. 康节:指的是北宋理学家邵雍,因为封号为康节,所以在这里被称为康节。
去完善
赏析
《闻杜鹃有感》是明代诗人王遂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德和良知的深刻思考。 首句“人物同为气所乘”,揭示了人与万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受到天地之气的支配。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生命之源,也暗示了人类和动植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紧接着的第二句“良心露处即良能”,则是对人性的探讨。“良心”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德与善良,而“良能”则是这些美好品质的外化表现。作者认为,只要让内心的良知显露出来,人们就能发挥出美好的品德和能力。这句诗强调了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句“天津有此惊康节”,提到了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康节)。邵雍曾写过一首名为《观物吟》的诗,其中有一句“半夜子规啼月露”,描述了杜鹃鸟在深夜啼叫的景象。作者提到邵雍,是想借此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西蜀无之感少陵”,则引用了杜甫(号少陵野老)的诗句。杜甫曾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表达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哀愁。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多舛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杜鹃鸟的叫声,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引用了邵雍和杜甫的诗句,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杜鹃有感》是明代诗人王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也就是公元1644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已经走到了尽头,清朝逐渐崛起并统一全国。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王遂作为明朝的一位文人,他在明末清初的时代巨变中经历了诸多人生波折。他曾为官多年,但在明朝灭亡后,他选择隐退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