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锢传
须知明哲异全身,错认中庸误杀人。
若使不为群小恶,定应须有善人嗔。
平生岂为干名字,此念犹当质鬼神。
刘氏兴亡虽不补,却扶天地立君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知道明智的人懂得自我保护,错误地理解中庸之道会害人害己。如果不被小人所厌恶,必定也会遭到善人的不满。我这一生并非为了虚名,这个信念可以经得起天地鬼神的考验。虽然无法挽救刘氏的兴衰,但我仍然坚持扶正祛邪,树立起正确的君臣关系。
去完善
释义
1. 明哲:明智之人,善于保全自己。
2. 中庸:儒家主张的折中调和的道德标准。
3. 杀人:暗指政治迫害和斗争。
4. 群小:泛指众多小人。
5. 善人:品德高尚的人。
6. 嗔:生气,恼怒。
7. 干名:求取名声。
8. 质鬼神:向鬼神表明心迹。
9. 刘氏:汉朝王室。
10. 兴亡:兴盛与衰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读党锢传”,是王遂针对汉代的党锢之祸进行的咏史抒怀。开篇两句,诗人就鲜明地表达出对汉末名士遭害的痛惜之情,认为明哲保身的做法不应被盲目推崇,而中庸之道也可能导致无谓的牺牲。接下来的诗句则揭示了党锢之祸背后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强调了正义和善良的重要性。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刘氏王朝兴亡的关注,尽管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历史进程,但他仍然希望能以一己之力,扶助国家树立起公正的君臣关系。整首诗情感深沉,节奏流畅,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党锢传》是东汉诗人王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54年,正值汉桓帝时期。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士人受到压抑和迫害,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一特殊时期,王遂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深感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他阅读了记载党锢之祸的历史文献《党锢传》,心中涌起对忠臣义士的敬仰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愤懑。于是,他以激昂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创作此诗时,王遂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受到朝廷征召,担任县令等职,但由于性格耿直,不愿与腐朽官僚同流合污,最终遭到排挤和陷害。这段人生际遇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为他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时代背景来看,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与士人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汉桓帝在位期间,宦官权力达到顶峰,他们操纵朝政,排斥异己,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的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反对宦官势力的斗争,如陈蕃、李膺等。然而,由于统治者对他们的镇压和迫害,这场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