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二吴书见访
缁衣之后赋无衣,王室安知晋郑依。
淝水八千思偃伯,丹徒十万尽忘饥。
喜看猿鹤从公乐,更觉莼鲈到处肥。
泉楮未通民力乏,梦怀远志忆当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穿黑色衣服的人,身后无衣可穿,王宫里的生活哪里知道晋国和郑国的依赖。
淝水之战中的八千士兵思念着平安的日子,丹徒的十万士兵都忘了饥饿的滋味。
喜悦地看着那些随着周公而快乐的猿猴和仙鹤,更让人感觉到河流边的鲈鱼和碧绿的莼菜都很鲜美。
泉水边的楮树还未通畅,民众的力量还很匮乏,梦里怀念远方的亲人,记忆中最向往的就是回归故里。
去完善
释义
1. 缁衣:本为黑色丧服,此处借指王遂个人身份。
2.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篇,意为“没有衣服”,这里寓指生活困难。
3. 王室:指周朝的王室,如周公旦等;这里可能暗示着当时的社会秩序不稳,国家治理不当。
4. 晋郑依:意指晋国与郑国紧密依附的关系,这里象征国家间的紧密合作与支持。
5. 淝水:位于中国安徽省的一条河流,东晋时苻坚在此被晋军击败;这里用“淝水八千”形容军队的数量,并代指军事力量强大。
6. 偃伯:指停战或休战的意思。
7. 丹徒: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这里的“十万”表示人数众多,以此衬托出丹徒的繁荣景象。
8. 忘饥:指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安居乐业。
9. 猿鹤:此处的“猿鹤”是比喻平民百姓。
10. 从公乐:表明官员亲民爱民、与民同乐的态度。
11. 莼鲈:指莼菜和鲈鱼,这里用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 泉楮:指的是泉水和楮树,这些资源在诗中用来比喻人民的物质生活情况。
13. 梦怀远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
赏析
王遂的这首《谢二吴书见访》描绘了诗人受到二吴书拜访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心。诗歌首句提到“缁衣之后赋无衣”,意指国家政治黑暗,民生疾苦。接着,诗人在第二句中通过对比晋郑两国的关系,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以淝水之战和丹徒之役为例,表达了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四、五两句中,诗人描述了在二吴书的拜访过程中,看到的民间生活景象,并由此联想到个人的心境和愿景。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和对人民的关爱,强调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整首诗既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遂的《谢二吴书见访》是描绘诗人晚年生活心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理宗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据。这段时间,国家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中原沦陷,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
诗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心境显得尤为矛盾。一方面,他怀念逝去的祖国河山,渴望统一和安宁;另一方面,他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奈,或许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寄情山水,求心灵慰藉。正如诗中所述:“群玉峰头百尺楼,海风吹雨过中秋”,体现出诗人对远在大漠之外的国土的思念之情。
晚年时,王遂在江南的一个幽静乡村定居下来。这里山清水秀,风光宜人,他过上了宁静而简朴的生活。尽管如此,他还是心系家国,关心民生,忧国忧民之志依然不减当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虽隐逸民间,却仍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