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朝散郎刘公庙
文而博兮乐且有余,武有勇兮莫之测窥,闽之南兮江之西。
俯视鼎镬兮犹一潢池,士怯且惰兮若奉骄儿。
一夫死兮百将莫支,提千人兮左右以之。
嗟平生之志兮马革裹尸,使畏死而偷生兮将形骸焉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识广博令人快乐,充满力量令人无法估量,这是位于中国南方和长江以西的地方。
低头看那锅碗瓢盆就像一个小小的池塘,这里的士兵既胆小又懒惰,就像在侍奉一个骄傲的孩子。
一个人死去,一百个将领也无法支撑,但一人却能引领千军万马。
人们叹息他们平生的志向是在战场上光荣牺牲,使用马革包裹尸体,如果因为害怕死亡而苟且偷生,那么他们将依靠什么来支撑自己的身躯呢?
去完善
释义
1. 文而博兮乐且有余:此句赞扬了刘公的学识渊博且乐观向上。"文而博"指刘公才学深厚;"乐且有余"表现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2. 武有勇兮莫之测窥:此句颂扬了刘公在军事上的勇敢和才能,无人能及。"武有勇"指他在军事上的英勇表现;"莫之测窥"意味着他的才华高深莫测。
3. 闽之南兮江之西:此句描述了刘公所在的位置,位于福建南部和江西西部一带。
4. 俯视鼎镬兮犹一潢池:形容刘公面对危险境地时的镇定从容。"鼎镬"指的是古代烹饪用的容器,这里用来比喻险恶的环境;"犹一潢池"表示他把困难当作小事一桩,毫不畏惧。
5. 士怯且惰兮若奉骄儿:这句话批评了那些胆小怕事、缺乏斗志的人,他们就像侍奉骄傲的小孩一样懦弱无能。"怯且惰"是贬义词,指害怕困难和懒惰无能;"若奉骄儿"形象地描绘出这些人毫无作为的形象。
6. 一夫死兮百将莫支:形容刘公英勇无畏的精神,一个人死去,其他将领也无法支撑局面。"一夫死"指刘公英勇牺牲;"百将莫支"强调了他去世对其他人的影响。
7. 提千人兮左右以之:意思是刘公曾带领上千人征战沙场,取得胜利。"提千人"指他率领千军万马;"左右以之"意味着指挥若定,取得胜利。
8. 嗟平生之志兮马革裹尸:表达刘公以马革裹尸为毕生志向,即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苟且偷生。"嗟平生之志"是对刘公立志的赞美;"马革裹尸"意为视死如归。
9. 使畏死而偷生兮将形骸焉依:认为那些贪生怕死的人只会依靠自己的形骸度过余生,无所作为。"畏死而偷生"是指贪生怕死之人;"将形骸焉依"意味着他们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去完善
赏析
王遂的这首《题朝散郎刘公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的武将形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中用“文而博兮乐且有余,武有勇兮莫之测窥”来形容刘公庙的人格魅力,赞美他既有学识又具武艺。诗人通过对比“俯视鼎镬兮犹一潢池”和刘公庙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表现,强调他的胆识和魄力。同时,诗人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士兵怯懦、缺乏斗志,把将领视作骄傲的象征。而刘公庙却能带领团队取得胜利,体现出他在统帅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通过“一夫死兮百将莫支,提千人兮左右以之”和“嗟平生之志兮马革裹尸,使畏死而偷生兮将形骸焉依”来抒发刘公庙立志报国、视死如归的豪壮之气。这两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刘公庙忠诚勇敢的品质和崇高的使命意识,同时也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刘公庙事迹的描绘,既展示了他的精神风貌,也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高度的评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朝散郎刘公庙》是唐代诗人王遂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25年,即唐敬宗宝历元年。当时,王遂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巡视至庐山时,看到刘公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赞美刘公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作者王遂的人生际遇比较坎坷。他早年曾出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洪州刺史。虽然官职较低,但他仍然尽职尽责,关心民生,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在这次巡视过程中,他看到了刘公庙,想起了刘公的功德,心生敬仰之情,于是挥毫泼墨,写下此诗。
在这个时间段内,时代背景知识方面,唐朝已经进入中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庐山一带的山水风光依然秀美,民间信仰和文化活动依然兴盛。刘公庙作为当地的一处宗教活动场所,吸引了众多香客和游客前来拜祭,也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善行善举的尊崇和对神明的敬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