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青溪桥

标题包含
青溪桥
倬彼清溪兮山高水长,上承黟歙兮下接钱唐。 雨稍渐渍兮众流汤汤,家具舟楫兮商旅伏藏。 繄四海以为家兮何独困此一方,视己同溺兮用造舟以为梁。 顾一岁之一新兮岁旱则亡,眷令长之远虑兮不间雨旸。 晴日当空兮余备不忘,帝用时以安下民兮余敢不强。 虽倾余之囊橐兮使皆即乎康庄,彼虑如近忧兮令虽法而何伤。 公虽忧而民喜兮百世烝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那宽广清澈的溪流啊,源远流长, 它发源于黟山与歙水,奔流而下汇入钱塘江。 雨滴渐渐渗透,水流湍急不息, 众人在舟楫中潜行,躲藏在其中求生存。 胸怀四海之士,何以独困于此, 把自己视作沉溺之人,伐木为梁,相互扶持。 为了渡过难关, 要时时思考,不论晴雨。 晴朗之日来临,不可忘怀准备; 天帝助我安定百姓,我怎敢不自强。 即使耗尽我的财富,让大家都走到康庄大道, 那暂时的忧虑也可应对,律法依旧严正。 公正者,虽有忧虑,但人民欢喜, 千百年来的祭奠,依然经久不衰。
去完善
释义
1. 倬:显著、盛大。 2. 清溪:河流名称。 3. 黟:指安徽黟县。 4. 歙:指安徽歙县。 5. 钱唐:指浙江钱塘江。 6. 雨稍渐渍:雨水逐渐聚集。 7. 众流汤汤:河流众多的景象。 8. 家具舟楫:准备船只以备水运。 9. 商旅伏藏:商人旅客避藏。 10. 四海以为家:把四海当作家园。 11. 困此一方:被困在这个地方。 12. 视己同溺:把自己看作是在水中挣扎的人。 13. 用造舟以为梁:用以造船作为桥梁。 14. 一岁之一新:每年更新一次。 15. 岁旱则亡:年景干旱便会死去。 16. 眷令长之远虑:关注县令的深谋远虑。 17. 不间雨旸:不论下雨还是晴天。 18. 晴日当空:晴天阳光普照。 19. 余备不忘:提前准备以防万一。 20. 帝用时以安下民:皇帝用时来使百姓安定。 21. 余敢不强:我怎敢不努力。 22. 虽倾余之囊橐:即使耗尽我的财产。 23. 康庄:大路、正道。 24. 彼虑如近忧:考虑未来如同解决当前的困扰。 25. 令虽法而何伤:法令虽然严苛但对百姓无害。 26. 烝尝:本指祭祀之事,这里指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代代相传。
去完善
赏析
《青溪桥》是南宋诗人王遂的作品,全诗描述了青溪桥的地理、气象及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关注民生、为民解忧的思想感情。 首联“倬彼清溪兮山高水长,上承黟歙兮下接钱唐”描绘了青溪桥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山水相连,源远流长。这里的“黟歙”和“钱唐”分别指代安徽的徽州地区和浙江的杭州地区,暗示了青溪桥在连接两地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颔联“雨稍渐渍兮众流汤汤,家具舟楫兮商旅伏藏”描述了雨水过后,水流湍急,商家和旅客们纷纷躲藏在船只中。这里展现了青溪桥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以及人们在此聚集和交流的场景。 颈联“繄四海以为家兮何独困此一方,视己同溺兮用造舟以为梁”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感慨为何四海为家的人们会受困于这一方土地,看着自己被淹没在水中,就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同情民间疾苦的心情。 尾联“晴日当空兮余备不忘,帝用时以安下民兮余敢不强”表示即使晴空万里,诗人也不会忘记准备,等待皇帝派遣他去安抚百姓,为人民排忧解难。这里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为民服务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溪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诗人王遂是一位仕宦文人,曾任户部尚书等职,以其雄才大略、清廉贤能著称。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江南一隅,抵抗外侮不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诗中描绘了青溪桥的自然风光和世间繁华,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此外,他还抒发了自己坚守节操、不求闻达的决心,反映了其高尚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