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

标题包含
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
僧房高揭谏和书,知是高人意不虚。 我亦今年三十七,闭门畏祸独何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里的僧人把劝诫的书悬挂得高高的,这显然是高僧的意思,不是空话。 我也恰好是37岁,害怕灾祸所以选择闭门不出,心里感受又如何呢?
去完善
释义
《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是南宋诗人王遂的一首题诗。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方丈:这里指的是寺庙的住持或者主持者。 2. 胡邦衡:即胡铨(1102-1180),字邦衡,南宋著名抗金大臣、文学家。 3. 高揭:高高悬挂。 4. 谏和书:指胡铨写给宋高宗赵构的奏议《戊午上高宗封事》,该奏议力主抗金、反对与金国议和。 5. 意不虚:表达的内容真实可信。 6. 今年:即诗人写诗当年的年份,此处为南宋时期。 7. 闭门:指因害怕灾祸而躲在家里,避免出门。 8. 畏祸:害怕遭受灾祸。 9. 独何如:独自如何应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胡邦衡书的阅读及感悟,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遂的《方丈壁读胡邦衡书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面临着蒙古铁骑的步步紧逼。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王遂以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写下了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胡邦衡是南宋末年的抗金将领,他在战争中屡建战功,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朝廷的昏庸无能,胡邦衡最终被贬谪到了偏远的地方。在方丈壁上,王遂读到了胡邦衡的书信草稿,不禁为之动容。这首诗就是王遂对胡邦衡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王遂在当时也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文人。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然而,他无力改变这个现实,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用文字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