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果州归蜀
大原发邹鲁,功德被九州。
迢迢数千年,伊洛乘其流。
去之又百载,武夷阐诸幽。
斯文代显晦,天意非人谋。
正脉远相续,何必并世游。
峩峩陵阳山,下镇西南陬。
师法自心得,如亲接前修。
一气妙亭毒,小大各有求。
惟此生息机,不隔春与秋。
皎皎冰雪姿,高疑揖浮丘。
太虚丽日月,纤翳无停留。
本根自深茂,况复加穷搜。
微言析脉理,要指会衿喉。
工夫自中积,应物乃其优。
汉庭高论著,周原出咨诹。
耿耿恻隠心,若将纳诸沟。
拳拳敬王义,敢有非嘉猷。
俯视不义贵,如比空云浮。
所虞素学负,岂愿清名收。
阊阖入云端,蜀天方阻修。
西上香炉峰,江流去悠悠。
问学久不明,风俗日以偷。
塞口谨勿言,令人但深忧。
世如大膏肓,终当待公瘳。
格天未易到,责己尤难周。
大学无已时,白首何当休。
陋质谢顽朽,居然费雕锼。
建德苦不勇,怀知若为酬。
四非去未能,用力信有由。
永当佩深训,无作明公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发源地是邹鲁之地,福祉惠及九州之内。
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仍在伊洛水畔流传。
再经过一百多年的时光,武夷山的传承更显深邃。
文化力量的隐现,是天意而非人为的安排。
正统的传承连绵不断,不需同时代的闪耀。
巍峨的陵阳山下,坐镇在西南一角。
学习的方法得自内心,如同亲身感受先贤们的教导。
天地之间的变化是自然而然,无论大小各有所需。
只有这生生不息的力量,贯穿了四季的交替。
贞洁如玉的高洁品质,仿佛与仙人共游。
宇宙间最美丽的是日月,没有丝毫云彩停留。
植物的根本十分深厚,更不用说要如何探究。
解读这些微妙的道理,必须掌握其精髓所在。
真正有用的知识从实践中得来,应对万物都要有优秀的表现。
汉代的高论已经著作,周朝的原野还在探索。
热诚的心时刻警惕,似乎要将所有的错误引导至正确的道路。
敬重王者之道,怎么会有偏离正道的行为?
不屑一顾那些邪恶的富贵,它们就像漂浮在天空中的浮云一样虚无。
担心学识不够扎实,不是希望名声远播。
进入云端的大门,通向蜀天的路途遥远而艰辛。
前往西方的香炉峰,江流载着时间远去。
求学的风气日益凋零,而社会的风俗却日趋浮华。
管好嘴巴不要轻易发言,令人深感忧虑。
世间的问题如同顽疾,终将等待公正的力量治愈。
感动上天不容易做到,自我要求更加困难。
大学之道无止尽,白头之年也当继续努力。
贫瘠的灵魂已尽全力,请原谅我无法更好的表达。
建立德行却缺乏勇气,心中满腹的知识又如何回报呢?
四个问题尚未解决,努力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我将永远牢记谆谆教诲,不辜负您的期望。
去完善
释义
1. 大原:古代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在今山西省北、河北省西、内蒙古自治区南缘。 2. 邹鲁:古代区域名。包括今山东邹平、莱芜等地。这里代指孔子家乡。 3. 伊洛:河南境内的伊水和洛水,分别源于嵩山和伏牛山。这里是形容好的文化影响力广大。 4. 武夷:福建武夷山,是中国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5. 诸幽:即深远的学问领域。 6. 陵阳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7. 一气:道家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的始终,生成并主宰一切。 8. 亭毒:道家的教化理念,用来表示生养万物、治理社会的理想境界。 9. 冰雪姿:形容品质高洁、姿态端庄。 10. 浮丘:指的是神仙。 11. 纤翳:微小的云翳,比喻微小的瑕疵或障碍。 12. 汉庭:汉代朝廷。 13. 周原:周朝的发祥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 14. 咨诹:向别人请教。 15. 嘉猷:治国的好策略。 16. 空云:指地位不高的官员或者没有实权的人。 17. 素学:平时的学术修养。 18. 清名:清正廉洁的名声。 19.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 20. 香炉峰:四川乐山大佛头部两侧的两座山峰。 21.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 22. 白首:白头,形容年老的形象。 23. 雕锼:雕饰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学术传承、道德修养以及弘扬正道的诗。诗人以“送李果州归蜀”为题,表达出对李果州回归四川的期许和祝愿。诗人从历史长河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儒家文化的悠久传统和世代相传的精神遗产。他以“正脉远相续,何必并世游”揭示出学术的传承并非只局限于同时代的人物,而是跨越时空的。
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学问与人格理想的赞美。其中“一气妙亭毒,小大各有求。惟此生息机,不隔春与秋。”一句体现出万物生长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后通过描写周原的山川景色及汉庭的高尚德行,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敬仰。
在此基础之上,诗人对于学问与人格的坚守显得更为重要。他警示学者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审慎地对待身边的不义行为,并以自身行动宣扬公道正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拳拳敬王义,敢有非嘉猷。俯视不义贵,如比空云浮。所虞素学负,岂愿清名收。”这几句表明诗人坚信真理的力量,不畏权威,敢于发声,在良知和责任感的驱使下践行正道。
最后,诗人以“永当佩深训,无作明公羞。”结束全诗,再一次表达了矢志不渝追求学术真谛和人格完美的信念。这首诗既有对文化传承的深入理解,又有对个人修养的高度要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果州归蜀》是唐代诗人王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个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这个特殊时期,王遂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尚书郎等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果州刺史。在果州期间,他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因战乱被迫离开果州,回到了故乡成都。
在回到成都后,王遂与友人李果州重逢,得知他即将返回果州,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在这首诗中,王遂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的深深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遂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