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饮凤凰台上
天上十分月,人间一半秋。
笙歌传小寨,灯火认层楼。
酒怕初斟满,碁欣未了收。
分明浑似水,只是欠双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空中的月亮格外明亮,人世间正是一年中最富诗意的秋天。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歌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别致的小镇,那里的灯光闪耀,仿佛可以辨认出一座座高楼大厦。酒水似乎微醺得恰到好处,让人陶醉其中;而围棋的对弈也正好在激烈与和谐之间收场。尽管眼前的景色仿佛是一片宁静的水面,但在内心深处,却总觉得缺少了两只悠然自得的鸥鸟,使得这个画面显得略有遗憾。
去完善
释义
1.天上十分月:指天上有完整的明亮的月亮。
2.人间一半秋:指人间已历过半个秋天。
3.笙歌传小寨:指笙歌之声传到远方的小村寨。
4.灯火认层楼:指明亮的灯火照亮高楼的层层檐宇。
5.酒怕初斟满:指开始斟酒时,酒满则易溢出,故需小心斟酌。
6.碁欣未了收:指下棋者还在愉快的继续对局,尚未结束。
7.分明浑似水:指月光如水般清澈明亮。
8.只是欠双鸥:指水面如镜,惟独缺少双双嬉戏的水鸟。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天上十分月,人间一半秋”开篇,生动地描绘了中秋夜的美好景象:天上的圆月普照大地,人间的秋天已过去了一半。这样的开篇,既富有诗意,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诗人通过“笙歌传小寨,灯火认层楼”进一步展现了中秋夜的繁华与热闹,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氛围中。而“酒怕初斟满,碁欣未了收”则写出了人们在享受节日的欢乐时,也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最后,诗人以“分明浑似水,只是欠双鸥”收尾,表达出虽然中秋夜晚的美景如同明镜一般清澈,但却缺少了海鸥飞翔的动态美,略显遗憾。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展示了中秋夜的美景与人们的欢愉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中秋饮凤凰台上》是明代诗人王遂所作,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遂生活在明朝的后期,当时的朝政腐败、宦官当权,社会矛盾激化。这样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遂正身处官场,担任朝廷官员。然而,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对朝廷的腐败和官僚的腐化堕落感到痛心疾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选择在中秋节这一天,登上凤凰台,饮酒赋诗,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感慨。
此外,明朝嘉靖年间,正值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遂的诗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性思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