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戏题胡淡庵谏和书后

标题包含
戏题胡淡庵谏和书后
溪翁死后谏书焚,怪得和戎近有孙。 寄语岳家新宰士,当时谢表几行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溪翁:指唐朝诗人杜甫,因其晚年居住在成都的浣花溪畔,故被称为"溪翁"。在这里,王遂用"溪翁"代指杜甫。 2. 死后谏书焚:指的是杜甫在临终前焚烧了自己的诗稿。 3. 和戎:指与北方游牧民族和平共处。 4. 近有孙:这里指宋朝后期的现实情况,即在与金国的关系上采取求和政策。 5. 岳家新宰士:指岳飞的后人。宰士,即掌管政事的官员。 6. 谢表: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表示感谢的文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对于时事的关注与感慨。开篇两句“溪翁死后谏书焚,怪得和戎近有孙”,通过描述一位名叫溪翁的隐士在去世后将谏书焚烧的情景,暗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而“怪得和戎近有孙”则表达了诗人的疑惑:为何在如此紧张的政治环境下,还有人愿意充当和戎的使者呢?接下来,“寄语岳家新宰士,当时谢表几行存”,诗人以寄语的方式提醒岳家新宰士(即指胡淡庵),提醒他们在这种敏感的时刻要谨慎行事,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左右。 在南宋末年,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金国灭亡,南宋政权岌岌可危。王遂作为南宋朝廷的一名官员,忧国忧民之心十分强烈。他主张抗击蒙古侵略者,收复失地,但因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无能,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重视。 胡淡庵是当时的一位文人,他与王遂有着共同的抗蒙理念。胡淡庵曾上疏朝廷,建议派遣使者和蒙古进行和谈,以延缓其侵略步伐。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朝廷的支持。王遂得知此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戏题胡淡庵谏和书后》。 在诗歌中,王遂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于朝廷昏庸的不满,以及对于胡淡庵的建议的理解与支持。他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形容当时的战争形势,用“壮士不饮盗泉水,志士不受嗟来食”来表达自己坚决抵抗的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