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三八弟归九江 其四
江公与二敏,同葬敷山阴。
下有虎豹藏,上有猩鼯吟。
颇闻梁柱姿,时受斤斧侵。
展转不成寐,令人若为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公和二敏一同被埋葬在敷山的北面。
下面有虎豹藏身之处,上面有猩鼯鸣叫之声。
听说他们的栋梁之才的姿态,时常受到砍伐的侵扰。
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让人心情沉重。
去完善
释义
"江公与二敏,同葬敷山阴"中的“江公”指的是陶渊明,“二敏”指的是陶渊明的儿子,这一句是描述陶渊明和他的儿子们一起埋葬在庐山脚下;
"下有虎豹藏,上有猩鼯吟"是描绘山中景象:山下有虎豹栖息,山上则有猩猩鼯鼠鸣叫;
"颇闻梁柱姿,时受斤斧侵"是说不时能听到风雨侵蚀房梁的声音,暗示陶公居住的山间草庐并不坚固;
"展转不成寐,令人若为心"意思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让人心中非常不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江公与二敏墓地环境的诗。诗人首先描述了墓地的位置,“敷山阴”意味着墓地在山的北面,这一地点通常被认为是风水宝地。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下有虎豹藏,上有猩鼯吟”表明这里既有凶猛的动物栖息,也有温驯的动物活动。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联想到江公与二敏的遗体可能并未受到侵扰,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世时的风采。
然而,诗人又提到,“颇闻梁柱姿,时受斤斧侵”。这意味着虽然江公与二敏在墓地中得到了安息,但他们的形象和声誉却常常受到外界的攻击和损害。这让人们对他们感到惋惜,也唤起了诗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在诗的结尾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展转不成寐,令人若为心。”诗人无法入睡,心情沉重,表现出对江公与二敏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整首诗通过描绘墓地环境和人物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逝去者的哀思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死亡的独到见解,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诗歌艺术的娴熟运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三八弟归九江 其四》是明代诗人王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中期,即15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在个人生活方面,王遂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可能经历了兄弟之间的离别之情。这位名叫“三八”的弟弟即将离开家乡,回到位于江西九江的老家。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之情。此外,他还可能在其他方面经历了一些挫折和挑战,这些都影响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诗歌的创作。
从时代背景来看,明朝中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时的官场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农民负担沉重,民间矛盾频发。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诗人的创作心态和风格。尽管如此,王遂还是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信念,以及对亲人和家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