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梅山寺
山寺逢晚秋,郊原带雨余。
禾收将有耳,民病化为鱼。
阴沴何当扫,兵氛苦未除。
岂无吴市隠,封事至公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中的寺庙遇到了晚秋,田野在原野上带着雨后湿润的气息。稻谷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民众却因疾病困苦如同鱼在水中挣扎。何时才能扫除那阴郁的邪气,战争气氛却仍在延续。不是没有人选择隐逸生活,但公正直言的书信却被送到公共车辆那里,无法传递到该听的人耳朵里。
去完善
释义
1. 山寺:指梅山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境内。
2. 晚秋:秋天的末期。
3. 郊原:泛指郊外原野。
4. 带雨余:带着刚刚过去的秋雨的痕迹。
5. 禾收:收割禾苗。
6. 将有耳:形容丰收在望。
7. 民病:百姓的痛苦。
8. 化为鱼:比喻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
9. 阴沴:阴气肆虐的灾害。
10. 兵氛:战乱的气氛。
11. 吴市隠:典出《史记·货殖列传》,指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弃官离越,到吴国隐身于市井经商的事。这里借指避世隐居。
12. 封事:臣下上疏言事的奏折。
13. 公车:古代官署的名称,这里代指朝廷。
去完善
赏析
《夜宿梅山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梅山寺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之情。
首联“山寺逢晚秋,郊原带雨余”描绘了诗人于晚秋时节在山寺中遇到连绵阴雨的景象。这里的“晚秋”和“雨余”不仅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还暗示了诗人此时心境的沉重。
颔联“禾收将有耳,民病化为鱼”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受到损害以及民众饱受病痛折磨的痛心之情。这里用“有耳”来形容禾苗,形象地展现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热切期盼;而用“化为鱼”来形容民众的疾苦,则是对杜甫《佳人》诗中“群鸡交驰”的化用,寓意百姓像涸辙之鱼一样困苦不堪。
颈联“阴沴何当扫,兵氛苦未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沉重的灾难何时才能消除?战乱的硝烟何时才能消散?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尾联“岂无吴市隠,封事至公车”则传达了诗人尽管忧虑重重,但仍希望能为国效力、为民请命的决心。在这里,诗人以吴市隠为榜样,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分忧解难,通过上疏直言的方式将百姓的疾苦反映给朝廷。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夜宿梅山寺》是宋代诗人王遂所作,创作于公元1189年。这一年,王遂被任命为四川提举茶马,途经梅山时,夜宿于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梅山夜景的诗篇。
在王遂创作这首诗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的时代。然而,这个时期也充满了战争和动荡,金国的入侵使南宋处于严重的边疆危机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遂作为一个文人官员,既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也有着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王遂本人是一个颇有才学的人,他曾在朝廷任职,但由于政见不合,多次遭到贬谪。这一次出任四川提举茶马,也是他被重新起用的一次尝试。在旅途中,他目睹了梅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寺庙的宁静氛围,这些都与他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