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方氏临清堂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方氏临清堂二首 其二
陶翁归计已成迟,未折腰前好赋诗。 到底尚称千载士,高人拈向此中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马廷鸾(1220年-1306年),字翔仲,号碧梧居士,江西乐平人。他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任尚书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马廷鸾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陶公归隐计划已然延误,未曾弯下尊严之腰,先写好诗篇。至今仍被千年传颂,只因他高洁脱俗,引领这一话题的风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方氏:指方逢辰,他是宋代的一个文人。 2. 临清堂:是方氏的亭阁名。 3. 马廷鸾:南宋文人。 4. 陶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5. 归计:回家的念头或计划。 6. 成迟:拖延、耽误。 7. 折腰:典出自《晋书·陶潜传》,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督邮折腰拜见,于是辞官归隐。 8. 好赋诗:喜欢写诗。 9. 到底:毕竟、终究。 10. 千载士:千古风流人物,指陶渊明。 11. 高人:有高尚品质和才能的人,这里指方逢辰。 12. 拈:用手指夹取。 13. 此中:此处,指临清堂。 14. 题:用诗文来描述、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方氏临清堂二首 其二》,作者是南宋末年诗人马廷鸾。这首诗主要描绘了陶渊明与高尚之士在临清堂的情景。 首句“陶翁归计已成迟”,诗人以陶渊明为例,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归隐之思。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虽然实现得较晚,但他仍能保持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句“未折腰前好赋诗”,提及陶渊明在官场上并未失去尊严,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的敬意,以及对他能在保持自尊的前提下进行诗歌创作的钦佩。 第三、四句“到底尚称千载士,高人拈向此中题”,是对陶渊明的高尚品质和高雅作品的赞美。诗人认为,陶渊明终究仍是千年难遇的人才,而那些高洁之人也在这首诗中将陶渊明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以陶翁为例,表明了诗人对于高尚品质和理想人生的追求。通过描述陶渊明,展示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方氏临清堂二首 其二》是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人马廷鸾在1265年左右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背景时期正是南宋末年,蒙古族崛起并南下进攻中原地区,而南宋政府内部政治腐败、纷争不断,国势日衰的时期。 马廷鸾在此时期历任尚书郎、谏议大夫等职,他关注国家兴亡,屡次上疏陈述时政利弊,但并未得到皇帝采纳。后来,他辞官退隐江西信州,以诗书自娱,致力于教育子弟和乡里后学。这首诗歌就作于这一时期。 诗中的“临清堂”,指的是方氏家族的堂号,代表着书香世家的传承与家风。诗人通过描绘方氏宗族的繁荣景象,表达了对当时南宋社会世家大族地位崇高、文化繁荣的认可。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感叹自己身处的时代困境,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