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青松一首送杨侍郎丈赴阙

标题包含
青松一首送杨侍郎丈赴阙
东山种青松,西山种桤木。 三年已成林,十载盘空谷。 桤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 所用各两涂,成功异迟速。 早作起揽袂,庖人已炊玉。 盈车载束薪,轧轧鸣车毂。 万家争欲买,须臾无一束。 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秃。 朝夕手不停,采采尝不足。 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 落落青松子,岁寒抱孤独。 大可充栋梁,小亦宜桁楅。 奈何人不顾,偃蹇傲刍牧。 牵补芘风雨,无复思营筑。 有如命召公,往欲寻洛卜。 首当开明堂,号令于此肃。 明堂礼有制,伻图载简牍。 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 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 奉璋列左右,天颜中穆穆。 规恢既宏远,制作难逼促。 当资合抱干,一柱扶天轴。 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倾覆。 操斤走宇内,濯濯无遗育。 坚刚老不枯,允哉东山麓。 慇懃谢匠氏,所望一留目。 勿谓道里远,登载容万犊。 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 修竹操亦奇,谨毋遗修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度正"的相关信息。可能你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无法提供详细的生平事迹。如果你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在东边的山上种植松树,西边的山上种植桤木。三年后,它们已经成长为树林;十年间,它们蔓延到了整个山谷。桤木被砍来作为柴火,松树则用来搭建大房子。用途各有不同,但速度却差异显著。 一大早就要开始工作,厨房里已经准备好了美食。装满薪柴的车辆隆隆地行驶在道路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砍柴的人们高兴地售卖着木材,却不知道山林已经被砍光了。他们日复一日不停地劳作,却仍觉得收获不够。人们只关注是否实用,并不在乎荣耀和耻辱。 然而,那些高耸的松树,在严寒的冬天依然独自挺立。大的可以当作房梁,小的也可以用来支撑门窗。可惜的是,没有人理会这些松树,它们只能倚靠着风雨,而无法再被人使用。就像召唤周公一样,我们希望能在洛水边找到它。首先要建造一个宽敞的殿堂,在这里发布严厉的命令。 在殿堂中,礼仪制度被严格遵循,所有的计划都被记录在简牍上。商朝的时候,人们崇尚三种规格的柱子;到了周朝,这个数量增加到了六种。我们需要精确地测量它们的尺寸,以便让它们能够容纳所有的人。捧着玉璋的官员们站在左右两侧,他们的面容端庄严肃。 规划的范围如此之广,实现起来十分困难。我们急需那些粗壮的树干,它们足以撑起一片天空。千万不要用小木头,因为它们一定会倒塌的。拿着斧头在整个国家寻找,但是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踪迹。那些坚硬的老树永远不会枯萎,这真是太好了! 向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们表示感谢,希望他们能关注一下这些树木。不要认为路程遥远,装载上万个牛犊也是完全可以的。君王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感到惊讶和赞赏,他会把这项工程记录下来。此外,还有那些挺拔的竹子,它们的特点也同样奇特,请一定不要忘记它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松:即松树。松树寿命长,耐严寒,古人常用以象征长寿、坚毅。 2. 杨侍郎丈:指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嘉靖年间曾任翰林院修撰,后被贬谪至云南。 3. 赴阙:前往皇帝所在地。这里指杨慎从云南回到北京。 4. 东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山,此处代指杨慎的家乡四川。 5. 西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一座山,此处也代指四川。 6. 桤木:一种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 7. 烹爨:烹饪,烧火做饭。 8. 盘空谷:形容树木长得高耸挺拔。 9. 早作起揽袂:早上起床准备干活。揽袂,挽起衣袖,表示准备干活。 10. 庖人已炊玉:厨师已经开始做饭了。炊玉,形容做饭时冒出的蒸汽像白玉一样。 11. 盈车:装满一车的意思。 12. 轧轧鸣车毂:车子行进时车轮摩擦发出的声音。 13. 山已秃:山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砍伐的了。 14. 采采尝不足:不断地采集却仍然感觉不够。 15. 人情贵适用:人们更看重实际使用价值。 16. 落落青松子:孤独的松树种子。 17. 大可充栋梁:大的松树可以作为房屋的栋梁。 18. 小亦宜桁楅:小的松树也可以作为房屋的门框。 19. 偃蹇:骄傲的样子。 20. 牵补芘风雨:勉强支撑着抵挡风雨。 21. 刍牧:放牧牛羊的人。 22. 规恢:规划的规模。 23. 殷人崇以三:殷朝的建筑制度是以三为单位来设计的。 24. 周制加其六:周朝的建筑制度是以六为单位来设计的。 25. 广袤度尤严:建筑物的宽度与长度要严格遵守规定。 26. 奉璋列左右:拿着玉璋站在皇帝的左右两侧。 27. 天颜中穆穆:形容皇帝的神态庄重。 28. 所冀容群服:希望这个建筑能容纳所有的官员。 29. 操斤走宇内:拿着斧头在全国寻找合适的材料。 30. 濯濯无遗育:形容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木材已经被砍伐完了。 31. 坚刚老不枯:形容松树的品质坚韧且长寿。 32. 允哉东山麓:的确如此,东山的松树是最好的。 33. 慇懃谢匠氏:诚挚地向工匠们表示感谢。 34. 登载容万犊:形容车辆很大,可以装下很多物品。 35. 王君王顾之叹:君王对松树的高度赞赏。 36. 巨用必收录:重大的用途一定会被记录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青松”,实际上借物喻人。作者度正使用青松的形象来象征杨侍郎,展现他坚韧不拔、大器晚成的品质。全诗描绘了青松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强调了人才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尊重。 首联和颔联描绘了青松和桤木的种植以及生长过程,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诗人暗示人们应像重视桤木那样关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表明杨侍郎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 接下来的几联描述了青松的实际用途和价值,强调人才应该被放在适当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专长。诗中的“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意味着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我们应该更加看重其实际能力和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荣誉和地位。 颈联和尾联则把主题推向了高潮。诗人通过讲述青松在寒风中的坚守,以及在被忽视的情况下依然能为人们遮风挡雨,暗喻杨侍郎虽然暂时未被重用,但依然具有强大的实力和能力。最后两句“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期盼,希望国家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青松为载体,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选拔和使用的合理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杨侍郎的肯定和鼓励,期待他在国家建设中有更大的作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松一首送杨侍郎丈赴阙》这首诗的作者是度正,创作于南宋时期。在度正所处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崛起,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以青松比喻杨侍郎丈坚韧不屈的品质,寄寓了对其担当重任、稳固朝政的美好期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