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板桥访胡星卿
板桥东去入孤村,夹岸春云带小轩。疏竹叶边斜有路,碧桃花下正开门。心闲久薄公卿贵,身隐仍愁姓字尊。鸡黍款留长日语,野田相送出黄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过板桥去往那个孤单的村庄,两岸的春日云彩带着小小的楼阁。稀疏的竹叶旁有一条小径,碧桃花下正好是打开的门。心灵悠闲已不再向往贵族的生活,身处隐逸之地仍然担忧自己的名声过于显赫。用鸡和黍米热情招待我,我们谈了一整天,最后你在田野里送我直到黄昏。
去完善
释义
【拖板桥】:具体地点待考。
【胡星卿】:人名,可能与作者有关系,但具体身份待考。
【板桥】:指用木板搭成的桥。
【孤村】:孤独的小村庄。
【春云】:春天的云彩。
【小轩】:小型的楼阁或建筑物。
【疏竹】:稀疏的竹子。
【碧桃】:桃树的一种,开出的花呈绿色或淡绿色。
【心闲】:心情轻松悠闲。
【薄公卿贵】:轻视官僚权贵的态度。
【身隐】:隐居起来不问世事。
【鸡黍款留】:以鸡、米饭招待客人,表示诚意挽留。
【野田相送】:在田野间为客人送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和谐。首联以“板桥”为起点,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世界。接下来两联则通过对“春云”、“小轩”、“疏竹”、“碧桃”等景物的刻画,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诗人在这首诗中传达了自己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在颈联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则以“鸡黍款留”和“野田相送”两个场景,进一步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拖板桥访胡星卿》是清朝诗人何绛的一首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民间生活较为繁荣。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以相互唱和、交流诗艺为乐。
何绛在这首诗中所提到的胡星卿,可能是他的朋友或者志同道合之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们通过诗歌交流,抒发彼此的感情和理想。这首诗可能是何绛在拜访胡星卿时所作,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文学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