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机台
太虚生微云,机事日夕繁。
兼忘岂不佳,尚有忘者存。
稽首老庞翁,妙处布一言。
请观台上月,万古无昭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飘浮着薄薄的云彩,日常事务繁多而琐碎。
全然忘却固然很好,但又怎奈何总有忘记的东西存在。
向那老翁虔诚行礼,期望得到智慧之词。
请看那台上的月亮,千万年来没有明显的明亮与暗淡。
去完善
释义
太虚:天空。
机事:指复杂的事物,琐事。
日夕:日夜,天天。
兼忘:忘记一切烦恼。
老庞翁:这里指的是庄子。
妙处:深奥的道理。
布:表达,展示。
请观:请注意观察。
台上月:指高处的事物。
万古:长久的时间。
昭昏:明亮与黑暗。
去完善
赏析
《忘机台》何耕这首古诗描绘了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忘却纷扰的心境。诗人首先以“太虚生微云”形象地比喻生活中的琐事和纷扰,而“机事日夕繁”则表达了人们在其中挣扎的无奈。接着,诗人在“兼忘岂不佳”一句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忘却烦恼难道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吗?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无法完全忘记这些纷扰,因此诗人感慨道:“尚有忘者存。”
在第二句诗中,诗人向老庞翁请教关于如何抛开杂念的方法。老庞翁是禅宗的一位高僧,他告诉诗人,关键就在于观察生活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事物,比如天上的明月,因为“请观台上月,万古无昭昏。”自古以来,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改变,这让诗人领悟到:在面对生活的纷繁复杂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静的内心世界,让自己像那轮明月一样,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明亮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忘机台》是何耕于明朝初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当时正值元末明初的乱世,中原地区烽火连天,民不聊生。何耕作为一位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战乱的痛苦,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因此,他在诗中以"忘机"为主题,表达了渴望过上太平日子的心情。
何耕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人人自扫门前雪、与世无争的理想世界,这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他认为,只有人们都放下心中的杂念,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何耕的个人理想和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首诗歌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希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