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龙华佛阁
西川凿山三大像,突兀皆在江之湄。
修觉九顶见略尽,独此恨未瞻容仪。
朅来胜地了畴昔,轻轩瘦马相追随。
百尺金躯信雄杰,三乘宝阁何瑰奇。
燃犀不用照幽鬼,击鼓自合趋冯夷。
前人开创愿力广,下与舟楫扶倾危。
六月滩涛剧奔吼,一分性命争毫厘。
篙工落胆行者泣,弹指乞活天人师。
人心狎水水多祸,佛力在人人不知。
年来蜀产坐朘削,夜半有力真能移。
轲峩大艑去不绝,彩鹢破浪风扬旗。
慈悲但作布施相,江神虽怒将何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四川西部有著名的三座佛像雕像,它们突兀地屹立在江边。周围的山脉和寺庙都尽在眼底,唯独这三尊大佛让人未能一饱眼福。这次我来到这个名胜故地,跟随的是一队轻装简行的人马。眼前这尊高达百尺的金身佛像显得十分雄伟,而旁边三座宝塔更是瑰丽奇特。灯火通明,无幽暗之地;击鼓声声,自引人向前。前人创建此地,既有广大心愿,更有助力过路船只脱离险境的愿望。每年六月的急流险滩最为汹涌,每一次的船行都得奋力争取生存的机会。船夫们惊心动魄,行人哭泣求告,而他们祈祷的对象——那位救苦救难的天人师,其力量尚未被人知晓。人们过于亲近江水,反而容易招致灾祸,然而佛的力量就在每个人心中,只是没有被意识到。近年来,四川地区的灾害频发,让人不禁反思是否真的是这样。但无论是运货的大船还是装饰精美的游船,依然络绎不绝。慈善的心意仅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对于江神的愤怒,他们又能如何?
去完善
释义
1. 西川:中国西部地区。
2. 凿山三大像:四川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江三江汇流处。凿山而成,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3. 突兀:形容高耸突出。
4. 江之湄:河流的岸边。
5. 修觉九顶: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景点,以秀丽的山水风光著称。
6. 略尽:大致看尽。
7. 朅来:前来,前往。
8. 了畴昔:了解过去的事情。
9. 轻轩瘦马:形容轻便的马车。
10. 金躯:用金子制成的躯体,这里指代佛像。
11. 三乘:佛教术语,指小乘、中乘和大乘三个教派。
12. 瑰奇:奇特,美好。
13. 燃犀:点燃犀牛角,相传可以照亮幽暗之处。
14. 击鼓:敲击战鼓,比喻激励士气。
15. 冯夷:河神。
16. 开创:创立事业。
17. 愿力:佛教用语,指愿望所产生的力量。
18. 舟楫:船只。
19. 倾危:倾倒,危险。
20. 滩涛:波涛汹涌的海滩。
21. 奔吼:奔跑嘶吼。
22. 毫厘:细小的差别。
23. 篙工:撑船的人。
24. 行者:走过某地的人。
25. 弹指:用手指弹动,表示祈求。
26. 天人师:佛教中的至高无上者。
27. 狎水:亲近水边。
28. 蜀产:四川产的货物。
29. 朘削:削减。
30. 轲峨:高大巍峨。
31. 大艑:大型船只。
32. 彩鹢:彩色的小舟。
33. 破浪风扬旗:在大浪中飘扬旗帜。
34. 但作:只是作为。
35. 布施:向需要的人给予财物或功德。
去完善
赏析
《题龙华佛阁》何耕:
这首诗通过对龙华佛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思考。诗中的“百尺金躯”、“燃犀不用照幽鬼”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像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人们对神佛祈求平安的心理需求。然而,诗人认为人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生活中的困境,而非完全依赖神佛的力量。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龙华佛阁》是明代诗人何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正值明朝中叶,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诗人何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他曾多次游览寺庙,与僧侣交流,寻求心灵的平静。在一次游历龙华寺时,他看到佛阁的壮观景象,不禁心生感慨,挥毫写下了这首《题龙华佛阁》。
在这首诗中,何耕表达了他对佛家思想的敬仰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他以佛家的慈悲为怀和与世无争的精神境界,来反观世俗纷扰,呼吁人们摒弃贪嗔痴,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