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翠桥
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溪两侧的葱翠各自向西向东延伸,搭建起竹桥的道路才渐渐显现。
月儿缺损时,透过稀疏的树林反射出静谧的绿色;晚霞映照下,河水似乎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残红。
穿著草鞋一步一步深入幽静之地,手杖敲打地面的声音在曲折的小路上回荡。
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座小桥已远离视线,自己正悠然自得地沐浴在这片田园风光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浮翠桥:诗题,此桥名为浮翠,位于有青翠之色的山间溪流之上。
2. 何耕:南宋诗人。
3. 隔溪苍翠各西东:指山岭两侧的景色不同,呈东西方向分布。
4. 架竹为梁路始通:通过在溪流上架设竹子作为桥梁,使道路得以连通。
5. 缺月罅林凝净绿:形容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呈现出宁静的绿色。
6. 断霞明水抹残红:指晚霞倒映在水中,形成斑驳的红色光影。
7. 芒鞋步步幽深处:描述穿著草鞋在山间小径上行走。
8. 藜杖声声屈曲中:手持用藜木做的拐杖,走在曲折的山路上。
9. 回首忽惊桥已远:回头看时,发现已经远离了浮翠桥。
10. 泠然身御圃田风:形容乘著轻风,悠然自得地行走在田间。
去完善
赏析
《浮翠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诗中通过对隔溪翠竹、架竹为梁、月光下的树林、晚霞映水的描绘,展现了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这一描述,表现出行走在这一美景中的愉悦心情。最后一句“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则传达出在欣赏完这美好的景色后,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离桥很远的感慨。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给人以恬静宁谧的感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浮翠桥》是何耕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正是国家动荡、民众疾苦的时期。何耕的故乡处于战乱之中,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都寄托在这首诗歌中。
何耕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诗词歌赋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意,一生未曾踏上仕途。这使得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疾苦,同情百姓的生活。在诗中,他通过对浮翠桥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
明朝末年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另一方面,倭寇侵扰,民生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何耕选择隐居田园,关注民间生活,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