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颂
即心即佛无蹊径,非佛非心有变通。
直下两头俱透脱,新罗不在海门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即心即佛:指人心里悟到的佛法就是佛。
2. 蹊径:小路,这里指达到“即心即佛”的途径或方法。
3. 非佛非心:并非真的没有佛性,而是超越有形和无形的境界。
4. 变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5. 新罗:古代朝鲜半岛国家之一。
6. 海门:长江入海口的门户,这里泛指海洋入口。
去完善
赏析
《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颂》是宋代僧人释德光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关于心性和成佛的观念。“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前者强调内心与佛性的一致性,后者则主张心与佛的超越性。诗中,作者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条变通的道路,表达了一种领悟佛法的智慧。
首句“即心即佛无蹊径”表明了禅宗所提倡的直接、不拐弯抹角的心灵修行方式,即以内心观照来领悟佛理。这句诗强调的是内心的觉醒和对生活的敏感,不需要外在的路径或模式,直接从心中寻找佛性。接下来一句“非佛非心有变通”则是强调并非只有追求佛的境界才能成佛,变通地理解生活也能达到相同的境界。
紧接着的两句“直下两头俱透脱,新罗不在海门东”,将观念的突破描述得更为生动。诗人用“两头俱透脱”来形容彻底摆脱束缚,达到身心自由的状态。而“新罗不在海门东”是对禅机的一种比喻,寓意虽然表面上看似接近佛境,实际上却并不在那里,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认知状态。整首诗表达出作者对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及灵活运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颂》是五代时期的著名诗僧释德光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907年至960年之间,正值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释德光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影响了一代人。他主张“心即佛”,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只要通过修行和觉悟,就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同时,他又提出了“非心非佛”的观念,强调禅宗的超越性和不可言说性,以破除人们对佛法的执著和拘泥。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释德光的生涯中,他曾游历各地,与各地的文人墨客和僧人交流佛法,扩大了他的视野和思想深度。他的诗歌作品,如《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颂》等,都体现了他对禅宗哲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宗教情怀。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还对后世的文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