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露满枯肠蜕顿轻,山林那有不平鸣。
薰弦寂寞无人续,故揖清风作颂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露水洒满了我的疲惫身心,让我感到轻松。在这山林里,没有谁能理解我内心的不平之鸣。我的琴声宁静而寂寞,无人倾听,我只能向清风致敬,弹奏出赞颂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露满:指露水沾满全身。
2. 枯肠:指蝉脱壳后露出的一段枯瘦的腹部。
3. 蜕顿轻:形容蝉蜕壳的过程轻盈、迅速。
4. 那有:即“哪有”,表示没有。
5. 不平鸣:因遭受不平而发出抗议的声音。
6. 薰弦:指琴瑟等弦乐器,此处喻指和谐、静谧的氛围。
7. 无人续:无人继续演奏或弹奏音乐。
8. 故揖清风:故作姿态地向清风挥手致意。
9. 颂声:颂扬功德、歌功颂德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刘的名篇《蝉》,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壮志未酬的感慨。首先,“露满枯肠蜕顿轻”描述了蝉在清晨时分的情景,露水和阳光都在逐步唤醒沉睡的大地,而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渴望高歌却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翅膀慢慢展开。这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暗含了诗人内心对于实现抱负的期待与失望交织的情感。
其次,“山林那有不平鸣”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深知生活中充满了不公和压迫,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有责任去揭露这些黑暗面;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纠结和不平。
接下来,“薰弦寂寞无人续”揭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所遭遇的困境——没有人理解和接纳他的思想。这种不被理解的寂寞使得诗人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真理,“故揖清风作颂声”则是诗人最后的挣扎,他希望借助清风传递自己的声音,即使这份力量微乎其微,也足以表明他的决心。
总体来看,这首《蝉》通过蝉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坚持,从而表现出了一种深沉、悲壮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蝉》是唐代诗人李刘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公元755年。在这一年里,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李刘,字景初,生卒年不详,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他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零。尽管生活困苦,但他始终坚守文人的情操和理想。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表达个人心境、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其中尤以《蝉》最为著名。
这首《蝉》诗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思念。诗人以蝉喻己,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能保持高洁的品质。在诗歌的背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混乱局势以及诗人在此期间的辛酸经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