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士特
春来雨鸣屋,夜静雷破山。
客子叹身世,曷以舒心颜。
高人不事事,结屋苍翠间。
松竹不改操,鸿鹄何由攀。
想知于此时,斋扉犹未闗。
短檠书史倦,危坐听潺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细雨敲打屋檐,夜晚静默中雷声震破山间。在外游子感叹自身际遇,该如何舒解心中郁结?世外高人凡事不拘小节,在青山翠绿之间结庐而居。松竹坚守本性,鸿鹄之志又怎可轻易攀爬?想象此时,他的斋房门扉尚未关闭。在昏黄的灯光下读着诗书史籍,累了便正襟危坐,静静聆听溪水潺潺。
去完善
释义
1. 春:春季,春天。
2. 客子:旅居他乡的人,此处作者自指。
3. 曷:文言疑问词,意为“怎么”或“为何”。
4. 高人: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之人。
5. 事事:做事,处理事务。
6. 结屋:建立住所。
7. 苍翠:青绿色,这里指山林景色。
8. 松竹:松树和竹子,常用来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性。
9. 改操:改变品质、节操。
10. 鸿鹄:即天鹅,常用来比喻志存高远、有所作为的人。
11. 攀:攀登,追求。
12. 想知:想象,猜想。
13. 斋扉:书房的门。
14. 未関:未关,门关着。
15. 短檠:古代照明用具,这里代指灯。
16. 书史:书籍和历史。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春来雨鸣屋,夜静雷破山”为引,描绘了自然的律动和生命的勃发。接下来的四句,通过“客子”的自叹,表现了身处世事无奈、心却向往自由的挣扎与矛盾。接着,诗人又以“高人”的形象传达了自己的理想:那便是远离喧嚣,在自然之中立身安命,坚守自己的信念。而“松竹不改操,鸿鹄何由攀”则借物抒怀,表达了追求高远目标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中,诗人想象着此时那位高人斋房未关,正在烛光下阅读诗书,倾听溪水之声。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寄寓着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简士特》是南宋诗人李处权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当时正值金国灭亡、蒙古帝国崛起的动荡时期。诗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忧患和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士人的期许。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处权已年近古稀,经历了南宋末年朝政腐败、金国侵扰等诸多苦难。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流露出深沉的家国情怀。此外,他还曾任职于南宋朝廷,因直言谏诤而遭到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国家命运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公元1234年,正值蒙古帝国征服金国的关键时期。金国在与蒙古的战争中败北,随后被蒙古所灭。这一事件对南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南宋政府试图借助蒙古的力量来抵抗金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忧蒙古势力的壮大可能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