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陕州题河上亭

标题包含
陕州题河上亭
岸拥洪流急,亭开清兴长。 当轩河草晚,入坐水风凉。 独鸟惊来客,孤云触去樯。 秋声和远雨,暮色带微阳。 浪静澄牕影,沙阴发簟光。 逍遥每尽日,谁识爱沧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频,字德新,唐宣宗大中元年(857年)进士。他的生平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李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河边汹涌的激流紧紧相靠,亭子开放,带来无尽的雅兴。 在亭子里,看着傍晚河边的花草,伴随着水风吹拂,令人感到凉爽无比。 一只孤独的小鸟突然飞到亭子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天空中的云朵飘过,触碰到了远处的船帆。 秋天的声音伴随着远处的雨滴声,而傍晚的天色中带着微弱的光线。 平静的水面倒映着窗子的影子,而河边的阴影使得竹席看起来更加闪亮。 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享受每一刻的自由自在,谁知道这种对自然的热爱有多么深沉呢?
去完善
释义
1. 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2. 河上亭:位于陕州黄河边的亭子。 3. 洪流:指黄河的洪水。 4. 清兴:清新、清新的情趣。 5. 当轩:对着亭子前的走廊或窗户。 6. 河草:河边生长的水草。 7. 水风:河水带来的微风。 8. 独鸟:孤独飞翔的鸟儿。 9. 孤云:单独飘荡的云朵。 10. 触去樯:指船帆的升降。 11. 秋声:秋天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等。 12. 远雨:远方的雨水。 13. 微阳:微弱的光线。 14. 浪静:平静的波浪。 15. 澄窗:清澈明亮的窗户。 16. 沙阴:沙滩上的阴影。 17. 发簟:打开竹席。 18.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9. 爱沧浪:喜爱在沧浪之中游弋。
去完善
赏析
《陕州题河上亭》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一首描绘河上亭景的诗篇。此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游览陕州河上亭的所见所感。 首联“岸拥洪流急,亭开清兴长”通过描述河的急流和河上亭的开阔,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开阔、壮观的氛围。 颔联“当轩河草晚,入坐水风凉”则描绘了夕阳下河边的草地上,诗人坐在亭中感受到凉爽的水风吹过的情境,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清凉气息。 颈联“独鸟惊来客,孤云触去樯”通过描写孤单的飞鸟和水中的孤云触到帆船的情境,表达了诗人面对辽阔的水域油然而生的孤独与宁静之感。 尾联“浪静澄牕影,沙阴发簟光”展示了波浪平静时,阳光穿过窗户照在床单上的情景,意味着诗人此刻的心情沉静下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 整首诗情感深挚,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热爱大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情怀,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陕州题河上亭》是唐代诗人李频在公元875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时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在此背景下,李频怀着深深的忧虑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写下了这首诗。 李频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进士,步入仕途。他历任官职,关注民生疾苦,体察百姓艰辛。然而,晚唐时期的政局混乱,战乱频发,使得国家积贫积弱,民生困苦。这种时代背景对李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无法释怀。 在担任陕州刺史期间,李频在一次巡视河上亭时,看到河流泛滥,堤坝决口,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他由此联想到国家当前的危机形势,遂提笔写下这首《陕州题河上亭》,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