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雪夜叹

标题包含
雪夜叹
折竹声相闻,想见雪深尺。 愁杀小臣心,桥山葬明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孙应时(1524年-1580年),字季和,号淮海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孙应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折断竹子发出声音,可见雪深达一尺。令人忧愁的是,明天就是小臣下葬的日子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折竹声相闻:指冬天雪夜里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2. 小臣:诗人自谦的称呼。 3. 桥山:古代埋葬皇帝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雪夜叹》是南宋诗人孙应时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雪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小臣心情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桥山葬日的忧虑。 首句“折竹声相闻”,用折竹声来形容雪夜的寂静。这种寂静既让人感到宁静,又让人感到孤独。在这种寂静中,诗人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希望能够与他们分享这美好的雪景。 第二句“想见雪深尺”,通过想象雪的深度,表现了诗人对雪景的喜爱。他希望自己能够亲自去感受那厚厚的雪层,去体验那种纯净的美。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只能独自叹息。 第三句“愁杀小臣心”,表达了诗人对小臣的心情感同身受。他知道这些小臣在国家的危难之际,不仅要承受丧亲之痛,还要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种心情让诗人深感痛苦。 最后一句“桥山葬明日”,暗示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知道,一旦桥山葬日到来,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危机。这种忧虑让诗人无法入睡,只能在这雪夜里感叹时光的流逝。 总的来说,《雪夜叹》是一首充满了悲伤和忧虑的诗。诗人通过对雪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小臣心情的深深同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夜叹》是南宋诗人孙应时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9年左右的宋孝宗时期。这个时期,正值南宋与金国和战不定,民生疾苦之时。孙应时是南宋一位关心民生、同情民间疾苦的文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孙应时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直言敢谏,多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同情。在他的诗歌中,这种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南宋时期,虽然经济和文化有所发展,但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特别是南宋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民众的生活困苦不堪。孙应时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他的诗歌正是这种忧虑的反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