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和堂

标题包含
中和堂
六龙转淮海,万骑临吴津。 王者本无外,驾言苏远民。 瞻彼草木秀,感此疮痍新。 登堂望稽山,怀哉夏禹勤。 神功既盛大,后世蒙其仁。 愿同越句践,焦思先吾身。 艰难务遵养,圣贤有屈伸。 高风动君子,属意种蠡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高宗,名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过程。 赵构出生于北宋皇室家庭,他的父亲是宋徽宗,母亲是韦贤妃。他年轻时曾担任各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六龙腾挪于淮海之间,千军万马降临在吴地的渡口。王者本来就无内外之分,他驾着车准备去安抚那些远离中心的民众。看到那一片草木葱郁的风景,我心中感慨这是经历过创伤之后的重生。登上殿堂,望着那远方的稽山,我不禁想起夏禹的辛勤。他的伟业如此巨大,让后世享受着他的仁爱。我愿像越国的勾践那样,尽我所能为国家贡献我的智慧。面对艰难,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有时需要忍耐和收敛。君子的品质就像那高高在上的风,激励着我们向前;我们需要寻找的,是那些像范蠡那样的臣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六龙:指皇帝的车驾。 2. 淮海: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3. 万骑:形容跟随皇帝的众多骑兵。 4. 吴津:吴地的渡口,这里代指江浙一带。 5. 王者:这里指皇帝。 6. 驾言:乘车出行。 7. 苏远民:安抚远方的百姓。 8. 瞻彼:观看那边的景象。 9. 草木秀:草木繁茂的样子。 10. 疮痍新:创伤痊愈的新景象。 11. 稽山:会稽山的省称,位于浙江绍兴。 12. 怀哉夏禹勤:怀念夏禹的勤劳精神。 13. 神功:神奇的力量。 14. 后世蒙其仁:后人受到他的仁爱。 15. 越句践:越国的国君勾践。 16. 焦思:忧虑苦思。 17. 遵养:遵循修养之道。 18. 屈伸:能屈能伸,指顺应时势。 19. 高风:高尚的品质。 20. 动君子:感动君子们。 21. 属意:关注,关心。 22. 种蠡臣: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他们帮助勾践振兴越国。
去完善
赏析
《中和堂》是宋高宗赵构的一首述志诗。诗中讲述了诗人受到皇权庇护,转过大海来到东吴,他满怀抱负地想要救助那里的百姓。望着周围草木繁茂、一片繁荣的景象,感叹战争的创伤才刚刚愈合。登上中和堂,他遥望着远方的稽山,回想起那位勤劳的夏禹大帝。诗人的梦想是像夏禹那样为国家付出努力,让后代人民感受到他的仁爱。他希望自己和越国的勾践一样,时刻焦思励精图治,在艰难困苦中遵循中庸之道,深知圣贤之道的真谛。诗人的高尚风范感动了众多君子,众人将心意托付给他这位心系百姓的君主。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济世安民的决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和堂》是宋高宗在南宋时期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在这个时期,宋高宗赵构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金兵的侵略,山河破碎,百姓疾苦。他曾在逃亡中惶恐度日,后又担起了复兴国家的重任,创建了南宋政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高潮,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国家的担忧交织在一起。当时,南宋面临北方金国的威胁,为了保全国家,宋高宗采取了求和策略,派遣使者赴金议和,并缔结了一系列屈辱条约。这些历史事件对于诗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使得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