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不是烟雾也不是雾气,
而是朦胧地映衬着楼阁和亭台。
突然间有白色的鸟儿飞过,
打破了这片宁静,夕阳也渐渐洒落。
这景象不愿随着芳草而停歇,
似乎在追寻远方的船只。
有谁真正理解山公的意境呢?
只有当他登上高处醉酒时才能体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非烟亦非雾:指天空中飘动的云彩。
2. 幂幂:形容浓密的云层。
3. 楼台:这里指高楼建筑。
4. 白鸟:白色羽毛的鸟类,如白鹭等。
5. 点破:打破原有的状态或气氛。
6. 残阳:傍晚时的太阳,此处形容即将落下的夕阳。
7. 照开:照亮周围的环境。
8. 肯:愿意,表示愿意跟随。
9. 芳草:春季里茂盛的植物,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10. 歇:停止,休息。
11. 疑:猜测,推测。
12. 逐:追随,跟从。
13. 远帆:远方的船只。
14. 会:理解,明白。
15. 山公:指西晋的山涛,他曾任尚书吏部郎,经常在大醉之后去处理公务,后人以"山公"代指醉酒之人。

去完善
赏析
《野色》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野外景象。前两句“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通过非烟非雾的景致来展现野色的朦胧美,营造了一种神秘而诗意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则以白鸟和残阳为点缀,使画面变得生动活泼。而后两句“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则表现了野色的旺盛生命力,暗示了生命力和希望的存在。最后两句“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以山公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整首诗歌层次分明,意象丰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色》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仁宗时期(公元963年-1063年)。
在这段时间里,范仲淹经历了宦海浮沉,他曾在朝为官,后因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被贬至饶州、润州等地。然而,尽管人生起伏不定,范仲淹始终坚守儒家士人的道德操守,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作多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廉洁奉公的品质。
这一时期,宋王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文人墨客得以有机会跻身官场,施展抱负。但由于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官僚体系的腐朽,使得许多正直之士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