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
熟梅天气雨初收,何处蛙声隔水楼。鼓吹翻嫌惊好梦,公私谁为乱闲愁。薰风候已违花信,碧草凉应动麦秋。赤鲤闻雷争变化,尔能烧尾跃云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初夏时节,梅子熟了,雨水渐收。不知哪里的青蛙在隔着水面的楼房里叫着。蛙声时而喧闹,让人担心它是否会打扰到正在休息的人们的好梦。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让人忧愁不已。暖风吹过,花儿已经凋谢了,绿色的草地因为夏天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凉爽。红色的鲤鱼在听到雷声时纷纷变化,它们能否成功跃出水面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熟梅天气雨初收:形容梅雨季节过后,天气转晴的天气。
2. 鼓吹:这里指蛙鸣的声音。
3. 花信:指的是花开的时节。
4. 碧草凉应动麦秋:这里的“麦秋”指的是收获的季节。
5. 赤鲤闻雷:传说中鲤鱼听到雷声就会变化成龙。
6. 烧尾:在古代传说故事中,龙遇到危急情况会燃烧尾巴来摆脱困境。
去完善
赏析
《蛙》这首诗描绘了夏季雨后初晴的景象,诗人以青蛙的叫声为引子,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首句“熟梅天气雨初收”,描述了江南水乡梅子成熟的时节,刚刚下过一场雨的清新景象。紧接着的“何处蛙声隔水楼”,通过青蛙的叫声传递出诗人的悠闲心境,仿佛在问:哪里的青蛙在水边的楼上叫?
接下来的两句“鼓吹翻嫌惊好梦,公私谁为乱闲愁”,则是以青蛙的叫声和人类的感受形成对比,体现了大自然的声音如何影响到人类的心境。诗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人们对于青蛙鸣叫的看法,有的觉得这种声音会打破美好的梦境,有的人则认为这有助于消散闲愁。
然后的“薰风候已违花信,碧草凉应动麦秋”,表达了诗人对于夏日时光的感慨。这里提到“薰风”,即夏天的微风,也指代夏天;“花信”则代表春天。这两句意味着诗人感受到夏天已经到来,而春天的气息已经远离。紧接着的“碧草凉应动麦秋”中,“碧草凉”写的是春天的生机勃勃,但终究会因夏日的炎热而逐渐衰颓。
最后一句“赤鲤闻雷争变化,尔能烧尾跃云不”,比喻人世间的努力奋斗,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化龙腾飞。然而,这其中也透露着一种淡淡的无奈,因为鲤鱼化龙毕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实中很难实现。总的来说,整首诗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以及人类面对大自然时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蛙》是明朝诗人张维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成化年间,大约公元1465年到1487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张维经历了宦海浮沉,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此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尤为强烈。
在明朝成化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维开始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蛙》这首诗歌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以青蛙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生命活力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