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天目祈雨
伏谒三池上,难穷一壑幽。
万山从此起,众水尽分流。
暑雨虽愆夏,阴风镇若秋。
天高还有目,地险好回头。
御府金奁赐,仙坛铁板投。
不须忧旱魃,直是起潜虬。
圣主思霖切,微臣尽日留。
精诚三祷罢,神听一闻不。
霶霈斯为泽,迟回恐作羞。
奉常司典礼,秋报敢忘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俯身在三个水池上游,难以穷尽一个幽深沟壑的美景。群山从这个地方开始崛起,众多的水流从这里分散出去。虽然炎热的雨季违背了夏天的常理,但凉爽的微风却仿佛带来了秋天的感觉。天气晴朗时还可以欣赏美景,地形险要时也要谨慎回头。金盒是皇宫中的宝贝,铁板的投入则是仙坛的神秘仪式。不用担心旱灾的到来,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像潜伏的巨龙也被唤醒。皇帝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为人民带来雨水,作为他的臣子,我愿意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我用诚心向神明祈祷,希望得到神的聆听和回应。如果神听了我的祈求,就请降下大雨来滋润这片土地,但不要立刻降雨,以免让人觉得尴尬。我是负责礼仪的大臣,秋天来临时,我不敢忘记这个重要的职责。
去完善
释义
1.伏谒:谒见,拜访;
2.三池:指天池山下的三个水池;
3.一壑:这里指整个山谷;
4.万山:形容众多的高山;
5.众水:众多河流;
6.阴风:清凉的风;
7.天高还有目:此处为天目山的别称;
8.地险好回头:意指山路崎岖,要小心行走;
9.御府金奁赐:指天子赏赐的金银器皿;
10.仙坛铁板投:指在道观拜神时使用的铁板;
11.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
12.潜虬:深潜在水中的龙;
13.圣主:对皇帝的尊称;
14.微臣:小臣,诗人自谦之词;
15.精诚:诚挚的心情;
16.三祷罢:三次祈祷结束;
17.神听一闻不:意为神明聆听了诗人的请求;
18.霶霈:大雨滂沱;
19.斯为泽:即为恩赐甘露;
20.迟回:迟缓,徘徊;
21.作羞:羞愧的意思;
22.奉常:官职名称,主管宗庙祭祀等礼仪之事;
23.司典礼:掌管礼法事务;
24.秋报:古代秋天举行的祭祖仪式;
25.优:优待,尊重。
去完善
赏析
《往天目祈雨》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五言律诗,以祈求雨水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在天目山祈雨的情景和感受。在诗人眼中,天目山的自然环境气势恢宏,万山起伏,众水汇流,而暑雨愆期、阴风拂面则暗示着久旱无雨的天气状况。
首联中的“伏谒三池上”暗含着诗人虔诚祈祷的诚意,三池意指供奉天池的三座水池。颔联写天目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其中“众水尽分流”展现出了天目山区水流湍急的生动景象。颈联描绘出天气炎热的情境,但诗人却认为阴风如秋,冷静面对,体现出诗人处变不惊的心态。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进一步描绘出祈雨过程中的细节。御府金奁(皇家赐予的精美盒子)和仙坛铁板(祭坛上的铁制器皿)都意味着皇帝对祈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诗人也认为不必担忧旱灾,因为天地间的雨水即将降落,就像起潜虬(意指呼之欲出的水龙)一样充满力量。
尾联中,诗人提到自己在皇帝的吩咐下尽力祈祷,希望在神的聆听下能求得及时降雨。同时,作为主管礼制的官员,诗人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期望能通过祭祀活动为国家带来丰收的秋天。
整体来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天目山的赞美和对国家丰收的热切期望。他运用生动的描绘和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在艰难环境下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宋代诗人关注民生、心系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往天目祈雨》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当时虞俦担任严州知州,恰逢干旱严重,民生疾苦,他为了祈求降雨,前往天目山进行祈祷。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腐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年份,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虞俦作为地方官员,深感责任重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百姓解决困难。在前往天目山祈祷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旱情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往天目祈雨》。
在这首诗中,虞俦描绘了自己在祈求降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之情。他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当时干旱的严重程度,以及百姓在困境中的挣扎。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不作为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