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其二
七朝迷瘴雾,一昔倒狂澜。 天意竟难料,皇图不再安。 宁甘蹈东海,不忍絷南冠。 自古谁无死,从容就义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俞德邻(1894年-1973年),原名俞明震,字德邻,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 早年经历:俞德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911年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七个朝代陷入了迷茫和混乱,一夜之间局势发生了逆转。 天意真是难以预测,国家的统治也不再安定。 宁愿跳进东海自尽,也不愿忍受被俘的屈辱。 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但要做到视死如归却并不容易。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故枢密使:已故的枢密使,指曾任枢密院长官的人。枢密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机密事务。 2. 陆公:此处指代陆某,具体指哪位历史人物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3. 七朝:七个朝代,这里泛指历史悠久的时期。 4. 迷瘴雾:形容政治昏暗、社会混乱的状态。 5. 一昔:一朝,表示时间短暂。 6. 倒狂澜:扭转局面,使局势得到改善。 7. 天意:上天的意志或天命。 8. 皇图:皇帝的统治和国家疆土。 9. 安:安定,平稳。 10. 宁甘:宁愿。 11. 蹈东海:自沉于海,这里是表示以死明志的决心。 12. 不忍:无法忍受。 13. 絷南冠:被囚禁的南冠,这里指代被俘、受辱的情境。 14. 南冠:南冠指南方人的冠帽,后来用“南冠”作为南方俘虏的代称。 15. 自古谁无死:出自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戍边》诗中的“戍楼望断戍楼北,雁字惊回雁字西。况是严冬苦时节,断肠人在断肠时。我身虽在干戈地,不见征鸿见海鸥。雄剑几时归匣里,群书长剑不须携。惟有沛然江上水,载将白发还家归。”原文为:“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此句原意为自古以来谁能免于一死,这里表示即使死亡也无法阻挡一个人的信念与行动。 16. 从容:镇定、冷静的样子。 17. 就义:为实现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故枢密使陆公的评价和颂扬,表达了诗人对其人品、气节的敬仰和对其壮烈人生的悲痛之情。首联描述了国家政治的复杂局面和陆公在这之中的英勇表现;颔联则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朝廷不能稳固统治的遗憾;颈联刻画了陆公宁愿舍弃生命也不屈服于暴政的决绝精神;尾联则是借古人之口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意:虽然自古皆有死,但能在临死时表现出高贵的品质和气节却并不容易。全诗情感沉痛而富有深意,显现出诗人以理性目光看待历史及人生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俞德邻为悼念故枢密使陆公所作的三首挽词中的第二首。此诗约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前后。 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众疾苦,外有金国威胁,内有农民起义,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诗人俞德邻生逢乱世,虽然渴望为国家出一份力,但并未得到朝廷重用,因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 陆公在生前曾是枢密使,是南宋朝廷的重要官员,他对国家忠诚勤勉,关心民生疾苦,深得民心。然而,在动荡的时局下,陆公壮志难酬,最终病逝,这使诗人俞德邻深感悲痛。 在这首诗中,俞德邻通过描述陆公生前的辉煌事迹以及民众对他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这位忧国忧民的重臣的敬仰和哀悼。同时,也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无能之辈的愤懑,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够受到重用,挽救国家危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