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推官正月十三日游戒珠寺竹轩诗二首 其二
积雪满山寒不释,碧琅玕遶玉楼台。
林梢清韵风吹到,簷底疏阴月送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寒气无法消散;环绕着玉石建筑的栏杆上,绿竹婆娑。微风穿过林梢,带来了清脆的乐音;屋檐下稀疏的阴影中,月光洒落下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和王推官:与王推官唱和之作。和,指以诗歌酬答。
2. 正月十三日:农历正月初十三年。
3. 游戒珠寺竹轩:游览戒珠寺的竹轩。戒珠寺,寺庙名;竹轩,种满竹子的小屋。
4. 积雪满山:形容雪景,积雪覆盖整个山区。
5. 寒不释:寒气没有消散。
6. 碧琅玕:绿色的竹子。琅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玉石,这里代指竹子。
7. 遶玉楼台:围绕在玉砌的楼阁旁。遶,环绕;玉楼台,华丽的楼阁。
8. 林梢清韵: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清韵,清新的乐音。
9. 簷底疏阴:月光透过屋檐洒下的阴影。疏阴,稀疏的阴影。
去完善
赏析
《和王推官正月十三日游戒珠寺竹轩诗二首 其二》慕容彦逢赏析:
这首诗歌以冬日的雪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游览戒珠寺竹轩时的所见所闻。首句“积雪满山寒不释”,通过描写满山的积雪,展现出冬季的寒冷氛围。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诗人们欣赏美景的热情,反而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
接下来的两句“碧琅玕遶玉楼台”和“林梢清韵风吹到”,分别描绘了竹林环绕着寺庙的景象,以及风吹过竹林时发出的悠扬之声。这里的“碧琅玕”指的是翠绿的竹子,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林梢清韵”则体现了竹林在风中摇曳的姿态,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最后一句“簷底疏阴月送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竹轩景象。“簷底疏阴”意味着夜晚的月光透过竹子的枝叶,洒在屋檐下,形成斑驳的光影。这种宁静的氛围,使得诗人与友人们在竹轩中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日雪景、竹林景色以及月光下的竹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王推官正月十三日游戒珠寺竹轩诗二首 其二》是宋朝诗人慕容彦逢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80年前后,即北宋初年。在这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昌盛。
慕容彦逢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然而他的人生际遇却颇为曲折。在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才得到了一份小小的官职,但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地在文学创作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北宋初期,儒家文化逐渐复兴,士人阶层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慕容彦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递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