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七夕悼亡)
娟娟缺月梧桐影。云度银潢静。夜深檐隙下微凉。醒尽酒魂何处、藕花香。
鹊桥初会明星上。执手还惆怅。莫嗟相见动经年。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月亮在稀疏的梧桐叶影中穿行,银河沉静如水。深夜时分,檐下的微风带来了阵阵清香,那是藕花的香气。让人从醉意中醒来,却不禁思索这香气从哪里来。
初次在鹊桥相遇的星星们,握着手却仍感惆怅。不要因为离别太久而伤感,至少你们还有机会再见面,不像人间的一次别离,或许就是一生。

去完善
释义
1. 虞美人:词牌名,源自唐教坊曲。此曲调以毛文锡《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袁去华:南宋文人,其文学造诣颇高,擅长诗词。
3. 娟娟:形容月亮美好的样子。
4. 缺月:指不圆满的月亮。
5. 梧桐影:借指秋天的景色。
6. 云度银潢静:银河宁静,暗喻七夕节夜观牛女的情景。
7. 夜深檐隙下微凉:夜晚屋檐下的缝隙透进微凉的风。
8. 酒魂:醉酒的状态。
9. 藕花香:寓指与爱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10. 鹊桥初会明星上:指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传说。
11. 执手还惆怅:即便牵手相逢也依然有遗憾之情。
12. 莫嗟相见动经年:不要抱怨相隔太久才相见。
13. 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比人间离别很久不再见面要好得多。

去完善
赏析
《虞美人·七夕悼亡》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夜空中缺失的月亮、孤独的梧桐树以及喜鹊搭桥的场景,表达出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七夕悼亡)》是南宋词人袁去华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光宗时期(公元1190年-1194年),那时正处于南宋偏安江南,战乱频仍,民生困苦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袁去华作为一个士大夫,人生经历了起伏跌宕。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时局动荡,仕途并不顺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虞美人(七夕悼亡)》,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佳节七夕的描绘,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此时,整个社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压力,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而袁去华通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生活、爱情、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