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柔弱的柳枝有千万缕。嫩黄色均匀地洒满在乌鸦啼叫的地方。寒冷的天气还未完全消退,春天的气息尚显淡薄,经过一阵风雨之后。试问燕子来时的路途,那绿水桥边的路径依旧清晰可辨。曾在画楼上见到的人儿是否还在?或许她已经静静地掩上了云窗,让琴声和筝声都因尘土而显得有些微弱。
宛如庾信诗中的忧愁一般浓烈。为了谁把眉头紧皱?独自站在春风中,泪水不禁从眼角滑落,寄望于烟波浩渺的东方。想到整个白天的闲暇时光,以及如何度过这令人疲倦的时光。闲适地倚靠枕头,聆听那百转千回的黄鹂鸣唱。唤醒了沉睡的自己,却仍感疲惫,只剩下夕阳余晖洒在那花儿簇拥的花坛上。

去完善
释义
1. 安公子: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六句,三仄韵。
2. 袁去华:南宋著名词人。
3. 弱柳丝千缕:描绘春天初生景象,指细长的柳树枝条。
4. 嫩黄匀遍鸦啼处:指嫩黄色的叶子均匀分布在乌鸦啼叫的地方。
5. 寒入罗衣春尚浅:春天的气温仍然很低,穿的衣服依然很厚重。
6. 过一番风雨:经过一场风雨的洗礼。
7.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询问燕子来时的路线,即绿水桥边的路径。
8.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曾经在画楼上看到过某个人吗?
9.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估计是静静地关着窗户,因为灰尘已经积满了琴弦和琴柱。
10. 庾信愁如许:这里借用庾信的故事来形容自己的愁绪。
11. 为谁都著眉端聚:为何无论是谁都会皱起眉头呢?
12.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独自面对东风,眼泪不禁涌上眼眶,寄托哀思随烟波飘向远方。
13.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想到漫长的春日闲暇时光,感到疲倦又该如何度过呢?
14. 百啭黄鹂语:形容黄鹂的叫声婉转动听。
15. 唤觉来厌厌:唤醒自己来驱散愁闷。
16. 残照依然花坞:夕阳西下,余晖依然映照着花坞。

去完善
赏析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词作。词的上阕描绘了春天初至时的景象,如“弱柳丝千缕”的柔美,“嫩黄匀遍鸦啼处”的生机,以及“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的春寒料峭。这些描述都传达出春天的美好和活力。同时,词中通过询问燕子“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表达了对旧日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下阕则转向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首先以“庾信愁如许”表达了自己的忧愁,然后通过“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展现出自己孤独的心境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接着通过“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来表达在闲暇的日子里,自己也感到疲倦和无聊。最后以“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描绘了在春天黄昏时刻,听黄鹂婉转歌唱的场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是南宋著名词人袁去华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7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民生疾苦、国家危亡的境况成为这一时期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主题。
袁去华此时正任江西奉新县知县,虽远离战事中心,但他时刻关注国家局势,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在这一背景下,他以婉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借以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弱柳丝千缕的美好景象的描绘,他巧妙地表达了对战乱时期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