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庭院中的柳树在宁静的微风中轻轻摇摆,日光之下,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在这静谧的时刻,风声、柳声都成了轻柔的催眠曲。
他们的衣服被香汗打湿,薄衫贴在皮肤上带来阵阵凉意,与此同时,那凉意又让衣服上的香味更加明显。
她的手上拿着一只装满莲藕的冰碗,莲藕的凉爽和手臂的热度使她的手掌变得红润。他们相互嬉笑着,谈论着藕的长丝如何象征着他们绵绵的情意。

去完善
释义
1. 菩萨蛮:词牌名。
2. 回文: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倒着读,意义不变。
3. 夏闺:夏天的闺房,这里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4. 柳庭:种满柳树的小庭院。
5. 人眠昼:人在白天睡觉。
6. 香汗:因出汗而带香味的汗水。
7. 薄衫:薄薄的衣衫。
8. 凉:凉爽。
9. 手红:手掌红润。
10. 冰碗藕:冰冷的藕片。
11. 藕碗:盛有藕片的碗。
12. 冰红手:冰冷的手。
13. 郎:青年男子,这里指女子的丈夫。
14. 藕丝:藕切成的细丝。
15. 长丝藕:长长的藕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可见它以“回文”的方式表达了“夏闺怨”这一主题。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重复和回环,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幽而富有诗意。
首句“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夏日午后的庭院中,柳树枝叶轻拂,风轻云淡,而主人公则在静寂中沉睡。接下来两句“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进一步描述了主人公的状态,她的汗水让薄薄的衣衫变得凉爽,而那凉爽的衣衫上又带着她淡淡的体香。
接着的四句“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则是一幅生动的情景剧,主人公手握着冰镇莲藕,纤细的手指因寒冷而显得红润;而男主角笑着调侃莲藕的丝很长,而莲藕似乎也在回笑这个调皮的少年。
全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一幅夏日闺怨的画卷,既有静谧的美景,又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回文的修辞手法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86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元祐年间。在这个时期,苏轼因与新党人士政见不合,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职,使他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关注民间生活,创作文学作品。
在《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季黄昏时闺中女子的愁绪和期盼。当时,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热衷于交流唱和,文学创作之风盛行。在这种背景下,苏轼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民间生活的观察融入到作品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诗人和政治家的形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