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少誉绿萼梅
绿毛么凤仰衔花,不在山椒即水涯。
昔日鬓边能似此,春愁磨尽总成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鸟儿专注地叼着花朵,它或是藏在山林间,或是在水边休息。那过去的岁月中,我的发梢也曾如此繁茂过。而那春天的忧郁和惆怅,经过时间的磨练,早已变成了过往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绿萼梅:又称绿萼梅或绿萼梅,梅花的一种,特点是花瓣绿白色。
2. 黄少誉:作者的友人,本诗为回应黄少誉的诗作而写。
3. 绿毛幺凤: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类,这里用来比喻绿萼梅。
4. 山椒:山顶或山尖。
5. 水涯:水边。
6. 昔日:从前。
7. 鬓边:指头发的两侧,也常用来代指头部或脸旁。
8. 春愁:春天的忧愁情绪。
9. 磨尽:消磨殆尽,意思是完全消失。
10. 总成华:最终成为繁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绿萼梅的优美姿态和旺盛生命力。首句“绿毛幺凤仰衔花”中的“绿毛幺凤”是指绿萼梅,以其毛色和形状为特征,而“仰衔花”则表达了绿萼梅向上的生长姿态。第二句“不在山椒即水涯”,以山椒和水涯的环境对比,突出绿萼梅的生长环境并不局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诗的三、四句“昔日鬓边能似此,春愁磨尽总成华”,则以个人的经历来对照绿萼梅的特点,表现了对绿萼梅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诗人通过个人与自然的交融,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黄少誉绿萼梅》是南宋诗人王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渡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134年之间。此时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之际,国家动荡,百姓疾苦。
王质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许多人生际遇。他曾出仕为官,但不满于官场腐败,遂辞官归隐。然而,在战乱频仍的时局下,他的隐居生活并不平静。为了避乱,他四处奔波,曾在安徽、江西等地游历。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黄少誉便是其中之一。
黄少誉是一位热爱山水、寄情诗酒的风雅之士,他与王质有着相似的志趣和情操。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他们共同欣赏了绿萼梅的美丽,感慨万千。王质以此诗记录了这段难忘的时光,表达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