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光
兢业初无蹊径,缉熙本有光明。
自觉自知自信,何思何虑何营。
镜里人情喜怒,空中云气纡萦。
孔训于仁用力,箕畴王道平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勤奋工作从不追求捷径,充实自己以照亮前方。
自我认识、自信,不去多想那些困扰人心的事。
镜像中反映出人间喜怒哀乐,天空中的云朵也曲折多变。
孔子的教诲是仁爱为本,推行仁政; 箕子的谋略则是创造和谐社会。
去完善
释义
1. 熙光:诗人以“熙光”为题,比喻太阳的光芒,意味着内心明亮的道德光芒。
2. 兢业:形容在道德修养上小心翼翼、脚踏实地。
3. 蹊径:小路,引申为道德修养的途径。
4. 缉熙:收集光明,比喻追求道德理想的过程。
5. 自觉自知自信:指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6. 何思何虑何营:表示没有什么可思考、忧虑和经营的,意指对世事超脱的态度。
7. 镜里人情喜怒:观察他人情绪的波动,类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
8. 空中云气纡萦:形容道德修养如同云朵萦绕天空,永无止尽。
9. 孔训于仁用力:孔子提倡的仁爱之道需要付诸努力才能实行。
10. 箕畴王道平平:指的是遵循传统的道德准则去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平民的安居乐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展示了人生哲理与个人修为的关联。首句“兢业初无蹊径”表达了诗人对于事业及学习的认真态度,强调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紧接着,诗人用“缉熙本有光明”阐述了个人的勤奋努力终会迎来成功的曙光。接下来的两句诗——“自觉自知自信,何思何虑何营”则传达了对自己的信仰、观念以及目标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如“镜里人情喜怒”和“空中云气纡萦”,将情感的变化与天空中的云彩联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最后,诗人借孔子教导的仁爱之力及《箕子之歌》的王道之论来传达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道德伦理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熙光》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杨简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杨简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26岁中举人,不久任衢州司户参军。后入太学深造,历任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
在这首诗创作的时间里,杨简已担任地方官吏多年,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情。在淳熙年间,宋金关系相对稳定,国内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杨简也借此机会关注民生,传播文化,并在此时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熙光》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明媚景色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活动,展现出宋代社会的繁荣景象。杨简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定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