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庭观
古人所弃今人慕,不谓苏公亦世情。
此话若教天上听,定须笑倒董双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时候被舍弃的事物如今却被人追捧,没想到连苏东坡也逃不过世俗之情。这话若是让天上的神仙听到,必定会笑得董双成合不拢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妙庭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道教圣地,是古代皇帝求雨之处。
2. 苏公:此处指苏轼,宋朝文学家、政治家。
3. 董双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为玉皇大帝的侍女,居住在天上瑶池。
去完善
赏析
《妙庭观》是南宋诗人杨简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对事物的态度,揭示了世人对名利、地位的追求是无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同时,诗人以幽默诙谐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现象的无奈和嘲讽。
首联“古人所弃今人慕,不谓苏公亦世情”,诗人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态度,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过去的人们所轻视的东西,如今却被人们争相追逐。这里以苏轼为例,他本是超脱世俗的文人墨客,但在晚年时却未能免俗地追求名誉地位。这一现象在诗人看来,反映了人类对名利、地位的追求是无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颔联“此话若教天上听,定须笑倒董双成”,诗人以幽默诙谐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对此现象的无奈和嘲讽。如果这话让天上的神仙听到,他们定会笑倒在地,因为人间的这些世俗纷争在他们眼中显得如此可笑。这里的“董双成”是传说中的仙女,诗人以此暗示神仙的超脱境界。
整首诗以对比手法揭示了世人对名利、地位的追求是无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并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此现象的无奈和嘲讽。这首诗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轻松的调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妙庭观》是南宋诗人杨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5年,当时杨简正在浙江富阳担任县令。在这期间,他常常游历周边山水,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致,并从中汲取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在杨简任职时期,南宋正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繁荣,特别是绘画艺术方面,许多画家致力于创作山水画,以此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杨简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也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游览山川名胜时,常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首《妙庭观》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杨简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反映了南宋文人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