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郑主簿泰兴解官归四明

标题包含
送郑主簿泰兴解官归四明
师友于今说郑乡,亲庭分付旧行藏。 但知职分宜栖棘,尽把声名属憇棠。 一字未曾缘荐墨,扁舟才可著诗囊。 问津渔浦多西笑,独为莱衣味更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讨论了郑乡的事情,在家庭里回忆起过去的经历。 我们只知道在艰难的环境里应该保持坚韧,把所有名誉和声誉都寄托在憩棠上。 因为没有用过推荐的墨水,所以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只有小舟才能装满诗歌的口袋。 在渔浦寻找道路时经常遭到嘲笑,但我仍然品尝着莱衣带来的快乐。
去完善
释义
1. 郑乡:即荥阳,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的故乡。这里借指郑主簿的家乡。 2. 亲庭:即父母亲。这里指代郑主簿的父母。 3. 分付:这里是嘱咐的意思。 4. 旧行藏:过去的经历和才能。 5. 职分:职务本分。 6. 栖棘:在朝为官的委婉说法。棘,荆棘,比喻官场艰难。 7. 憩棠:指在官场任职。憩,休息;棠,海棠树,这里用来比喻官署。 8. 荐墨:被推荐的墨才。这里指郑主簿因推荐而担任的职务。 9. 扁舟:小船。这里用来形容郑主簿离开任所时的情形。 10. 诗囊:装诗稿的袋子。这里指郑主簿在旅途中写诗的情况。 11. 问津渔浦:询问渡口的位置。这里指郑主簿离开任所的过程。 12. 西笑:向西边的人笑了笑。这里指郑主簿离开时与西边的官员道别。 13. 莱衣:指孝子之心。这里指郑主簿对父母的孝顺之情。 14. 味更长:意味深长。这里指郑主簿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郑主簿泰兴解官归四明”,首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送别友人郑主簿离任回乡。接下来的诗句主要描述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其家乡生活的向往。 在第二句中,“亲庭分付旧行藏”是说郑主簿即将回归故乡,与亲人团聚。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两句“但知职分宜栖棘,尽把声名属憇棠”则是诗人对郑主簿为官的肯定,认为他的职位和名声都是实至名归的。 诗的第五句“一字未曾缘荐墨”是说郑主簿在任期间从未因为推荐或求取功名而写过一个字,表现了他的清廉正直。第六句“扁舟才可著诗囊”则是对郑主簿未来生活的期待,希望他能够乘舟归家,在诗囊中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最后两句“问津渔浦多西笑,独为莱衣味更长”是诗人对郑主簿归乡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和期待。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以“问津渔浦”和“莱衣味更长”的形象描绘出了郑主簿归乡后的生活图景,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南宋诗人陈傅良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中期。 陈傅良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并不稳固,边疆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是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在此背景下,陈傅良作为一名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时,陈傅良已经结束了在江苏泰兴的主簿职务,即将回到家乡浙江四明。他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宦海沉浮,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