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望景楼

标题包含
望景楼
百尺楼高石径横,秋光一望不胜情。青山隐约扶馀国,黄叶纷纭百济城。九月西风寒客袂,百年侠骨误书生。天涯日没浮云合,回首依依望玉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是: 高楼耸立,石板小路交错延伸,秋天的景色让人思绪万千。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仿佛是扶馀国的景色;金黄的落叶缤纷飘落,好似在百济城的景象。九月的西风让旅客感到寒冷,百年的历史让侠义之士误入了书生的道路。天边的太阳即将落山,浮云汇聚在一起,回头望去,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扶馀国:古代的东北地方政权,位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 2.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之一,大致位于今天的韩国西南部。 3. 九月西风寒客袂:袂指衣袖,这句话意思是秋天的西风吹拂着袖子让人感到寒冷。 4. 侠骨:武勇的骨气,这里表示具有武勇精神的人。 5. 误书生:意味着文人虽有一颗壮志雄心,但被限制在书本中无法施展。 6. 天涯:天地的尽头,形容极远的地方。 7. 日没:太阳落山。 8. 浮云合:浮云汇集。 9. 玉京:神话中的天宫,这里借指帝都或京城。
去完善
赏析
首联“百尺楼高石径横,秋光一望不胜情”,以“百尺楼高”和“石径横”两个画面开篇,营造了豪放、雄浑的氛围。诗人从百尺高楼放眼望去,一片秋天的景色呈现在眼前。这里的“秋光”实指秋天的风景,同时也寓意着年华已逝,一种时光流逝的哀愁油然而生。紧接着“不胜情”点明诗人面对这暮秋之景时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颔联“青山隐约扶馀国,黄叶纷纭百济城”,“青山”代表绵延的山脉,同时暗含作者对祖国深沉的思念;“扶馀国”代指故土;“黄叶纷纭百济城”则描绘了落叶飘零的场景,预示着秋季的到来,诗人睹物思人,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颈联“九月西风寒客袂,百年侠骨误书生”,写秋天天气寒冷,诗人感觉到了身在他乡的孤单与无奈。“侠骨”意指壮志豪情,这里用以自嘲书生意气,空有凌云之志却难酬。两句话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艰辛,又表现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儒士的忧国忧民情怀。 尾联“天涯日没浮云合,回首依依望玉京”,诗人在这最后一联中表达了他对遥远京城的深深牵挂,以及心中无法排遣的忧虑。他遥望京城,思绪翻涌,感慨万分。在暮色苍茫中,诗人满怀激情地眺望远方的家乡,凸显了诗人深挚的家国之思。整首诗笔力纵横,深情动人,是一首富有家国情怀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景楼》是明朝诗人郑梦周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大约在1425年至1435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明朝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仁宣之治”,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郑梦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望景楼》中,郑梦周通过对望景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郑梦周在官场生涯中的一个小憩时刻,他远离尘嚣,登上望景楼,欣赏美景,感悟人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明朝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郑梦周在创作这首诗时,也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纷纷效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风。同时,郑梦周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也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