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省副崔刑部
此去参邦计,时才固异伦。
富民知有道,言利不违仁。
余帐无情日,归途适意春。
前期对清问,牺阁近槐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次我去参与国家大计决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相比才能还是稍有欠缺。(“参邦计”,意为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
但是我知道百姓富裕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所以我谈论经济利益时,始终不会背离仁义的原则。(“富民知有道”,意味着要以使人民富足为目标制定政策)
闲暇之余我时常在思考该如何无情地处理那些不符合正义之事,当我踏上归途,又常常陶醉于那恰如其分的春意之中。(“余帐无情日”表示理性处理问题,“归途适意春”则是表达了生活中愉快的一面)
期待未来我能向领导请教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前期对清问”,表示期待和上级沟通以提升自我)
去完善
释义
1. 参邦计:参与国家政务的谋划。
2. 才:才能。
3. 固:确实。
4. 异伦:非同一般的人。伦,同类。
5. 富民:使人民富足。
6. 有道:遵循一定的法则。
7. 言利:谈论经济利益。
8. 不违仁:不会违背仁义道德。
9. 余帐:指从前的官职。
10. 无情:无情的岁月。
11. 归途:回家的旅程。
12. 适意春:称心如意的春天。
13. 前期:预定的日期。
14. 对清问:朝见皇帝询问政务。
15. 牺阁:祭祀的地方。
16. 近槐宸:接近皇宫的意思。槐,槐树;宸,北极星,常用来比喻皇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写给即将上任的省副崔刑部的送别诗。从诗歌的题目和作者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达敬意和期许的诗作。诗人以遒劲的文字描绘了崔刑部上任之际的形象,表达了对他治理国家的信心和期待。
首先,诗人用“此去参邦计”表达了对崔刑部的信任和支持。这里的“邦计”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事务,意味着崔刑部将被赋予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接着,诗人强调了他的人才出众,有才干和能力担当这一重任。这体现在“才固异伦”一句中,意思是他的才能超乎寻常。
紧接着,诗人通过“富民知有道,言利不违仁”来赞扬崔刑部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标准。这里诗人暗示崔刑部在执政过程中,将以民为本,注重发展经济,但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不会违背道义和仁爱原则。这表明了诗人对崔刑部在任期间的期待与信心。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用“余帐无情日,归途适意春”描绘了崔刑部赴任和归乡的情景。诗人在这里借用了“无情日”和“适意春”这两个意象,意在说明崔刑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和智慧,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惬意。这两句也表现了诗人对崔刑部的尊重和敬意。
最后,诗人以“前期对清问,牺阁近槐宸”作结,表达了崔刑部在未来功成名就之时,可以受到皇帝赏识,位列朝堂之上。这里的“牺阁”是古代皇家建筑的一部分,用来祭祀天地神灵。而“槐宸”则是指皇宫内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诗人以此来象征崔刑部未来在朝廷的地位和成就。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颂了崔刑部卓越的政治才干和人格魅力,同时也寄予了诗人对他未来的美好期望。全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朋友的关爱与支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送省副崔刑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嘉祐八年。
在这一年里,韩琦担任枢密使的职务,主要负责军事和政务。同时,他还在朝廷中积极推动改革和发展。然而,当时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琦深感重任在肩,决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韩琦的朋友、时任省副崔刑部的崔大人即将离任,前往地方任职。临别之际,韩琦怀着惜别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在诗中,他表达了对崔大人的敬佩和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