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养真亭
新葺公居北,虚亭号养真。
所期清策虑,不是爱精神。
满目林壑趣,一心忠义身。
吏民还解否,吾岂苟安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的住所建在北方,空空的小亭子被称为“养真”。
我的期望是清理思绪,并非热爱风景。
满眼都是林间的美景,心里却想着忠诚和道义。
不知道官员百姓是否理解,我怎会是个随便安居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新葺公居北:新建的官邸在北边。葺,修建。公居,官邸。
虚亭号养真:这个空亭被称为“养真亭”。虚,空的。号,称为。
所期清策虑:期望能在这里理清思绪。清,使清晰。策虑,思考。
不是爱精神:不是为了喜欢享受安宁的生活。爱,喜好。精神,安宁的生活。
满目林壑趣:满眼都是山林景色的乐趣。林壑,树林和山谷。趣,趣味,乐趣。
一心忠义身:全身心投入忠诚义气。一心,全身心。忠义,忠诚义气。
吏民还解否:官员和百姓能够理解吗?吏民,官员和百姓。解,理解。否,表疑问。
吾岂苟安人:我难道是苟且偷安的人吗?吾,我。岂,表示反问。苟安人,苟且偷安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题养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人韩琦的一首咏物诗。在这首诗中,他以“养真亭”为题,表达了自己在繁杂政务之余,寻求内心宁静与真实的心志。诗人通过描述养真亭的景致,传达了儒家传统中的道德信仰和人格追求。
首联“新葺公居北,虚亭号养真”,写养真亭新建于官署之北,以此地为寄托修身养性之所。诗人以“公居”和“虚亭”两个意象,体现了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相互映衬。其中,“虚亭”既表达了空间的宽绰,也寓意了内心的空明。
颔联“所期清策虑,不是爱精神”,表明他希望在养真亭中得到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对世界的清晰认识,而非单纯的精神享受。此处体现了诗人恪守儒家教义的治学态度,以及面对世事纷扰时保持清醒头脑的品质。
颈联“满目林壑趣,一心忠义身”,描绘了养真亭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对此景的喜爱。同时,诗人强调了自己始终坚守忠诚、道义的人生准则。这两句表明,诗人在寄情山水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尾联“吏民还解否,吾岂苟安人”,则是反问吏民是否理解他的心声。这里,诗人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同时强调了自身并非一个苟且偷安的人。由此可见,诗人始终以国家和民众为重,鞠躬尽瘁地践行着自己的使命。
综上,《题养真亭》以亭为题,展现了诗人韩琦身处官场、心系天下的道德情怀。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文素养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养真亭》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6年,正值北宋仁宗年间,当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文人墨客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愈发向往。
在这一年里,韩琦因为战功显赫,被任命为枢密使,成为朝廷重臣。然而,他也因此受到了一些政敌的排挤,心情颇为沉重。在这种情况下,他寄情山水,寻找心灵的慰藉,写下了这首《题养真亭》。
诗中,韩琦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以养真亭为象征,寓意着要在繁华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这一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士人阶层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越来越重视,这也影响了韩琦的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题养真亭》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韩琦作为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在事业和心灵上的矛盾与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