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二日小雨达旦,西园独卧,寒甚不能寐,时窗前梨花将谢)
数声微雨风惊晓,烛影欹残照。客愁不奈五更寒。明日梨花开尽、有谁看。
追寻犹记清明近。为向花前问。东风正使解欺侬。不道花应有恨、也匆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细雨阵阵,风儿吹过把黎明惊醒,蜡烛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墙上,显得孤独而寂寞。这深夜的寒冷无法承受住思乡的客愁。明天梨花就要全部凋谢了,有谁会来看呢?
记忆中的清明节已越来越近,为此我在花前发问。东风本该驱散忧愁,但它却无情地让花朵凋谢,尽管花儿也一定心有怨恨,却也只能随着时光匆匆老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微雨:指细雨,轻微的小雨。
2. 风惊:风吹动的样子。
3. 烛影:烛光映照的影子。
4. 欹:倾斜,歪斜。
5. 客愁:作客他乡的忧愁。
6. 五更:一夜分为五更,五更为夜最深的时候。
7. 清明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8. 为向:为了询问。
9. 花前:在花朵之前。
10. 东风:春天的风,这里指代春天。
11. 使:派遣。
12. 解欺侬:理解并安慰我。
13. 不道:不料到。
14. 有恨:有所遗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独居西园,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五更时分因寒冷无法入睡的情景。通过抒写春天里雨的轻柔和花的凋落,表达了自己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惋惜韶光易逝的情感。"客愁不奈五更寒"一句既表现出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也展示了诗人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性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锁定在南宋初期,即公元1140年前后。这个时间正值金人入侵、战乱频仍之际,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叶梦得身处乱世,却始终坚持抗金主张,力图恢复中原故土。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重视,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压。在这段时期,他的人生遭遇了许多挫折,心境一度陷入低谷。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个人信仰的坚定追求。
在同时间段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朝廷虽主张抗金,但实际态度并不坚决。当时的政治氛围也较复杂,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激烈。这种时代背景无疑影响了叶梦得的心境,使他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在他这首词的情感基调上。在这种情感驱动下,他以苍凉沉郁的词风描绘了窗外梨花凋谢的景象,寄寓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抗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