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际融长老请赞
无个模样,画个模样。
既有模样,是甚模样。
节节危梁十二层,垂垂白发三千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一个样子,就描绘出一个样子。既然有了样子,那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呢?危险的高楼有十二层,长长的白发足有三千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觉际:佛教术语,即觉悟的境地或境界。
2. 融长老:尊称一位名叫“融”的长者,此处指代作者本人。长老在佛教中是对德高望重的高僧的敬称。
3. 请赞:请求对方给予赞美或夸奖。
4. 无个模样,画个模样:指没有固定的形象,试图描绘出一个形象。
5. 既有模样,是甚模样: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形象,那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6. 节节危梁十二层:指古建筑的斗拱结构,每节之间由梁木支撑,共分十二层。
7. 垂垂白发三千丈:比喻头发很长,与古代的长度单位“丈”相联系。这里用来描述长老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无个模样,画个模样。既有模样,是甚模样。”的巧妙问答作为开篇,旨在通过对比和矛盾来展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接下来,“节节危梁十二层,垂垂白发三千丈。”两句描绘了一幅引人深思的画面:一位高僧在危梁上艰难攀登,满头白发垂下,显现出修行之路的艰辛和岁月的痕迹。这里既是对觉际融长老的赞美,也是作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觉际融长老请赞》这首古诗是宋代著名僧人释师范所作。释师范(1041-1117),俗名范禹卿,字大成,浙江瑞安人。他年轻时曾试举不第,后出家为僧,成为佛教禅宗五山十刹中的临济宗僧人。释师范以其博学多才而著称,擅长诗、书、画三绝,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交往甚密。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即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北宋王朝灭亡,金兵南下,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然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却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禅宗佛教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广受欢迎,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师范作为一个出家人,既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沧桑变迁。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苏轼、黄庭坚等人。他们在诗歌唱和、书画切磋中,共同探讨人生哲理,寻求心灵的慰藉。
《觉际融长老请赞》这首诗便是释师范在这一时期的感悟之作。诗中以“觉际融长老”为题,表达了对这位长老的敬仰之情。诗中赞美了长老的智慧和德行,以及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也透露出释师范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禅宗教义的独特诠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