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其二
寒花有余馨,香醪甜胜蜜。
红萸尔相宜,饤饾杂梨栗。
家家事行乐,似恐更无日。
时日岂不佳,人意自难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鲜花散发着余香,美酒比蜂蜜还要甜美。红色的茱萸与你相得益彰,点缀着各种梨子和栗子。家家户户都在庆祝欢乐时光,好像担心没有更多的日子一样。时间真的不好吗?这只是人们自己的看法罢了。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古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因此重阳节也称为“九日”。
2. 杨冠卿:南宋诗人,其诗风质朴,语言优美。
3. 寒花:指菊花。
4. 馨:香气。
5. 香醪:美酒。
6. 红萸:茱萸的一种,重阳节期间用于佩戴或食用。
7. 饤饾:堆叠放置。
8. 梨栗:梨和栗子,都是秋季成熟的水果。
9. 事行乐:举行娱乐活动。
10. 更无日:再也没有这样的日子。
11. 人意自难诘:人的心情难以捉摸。
去完善
赏析
《九日 其二》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一首描绘重阳节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菊花、酒、红萸等重阳节的典型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寻找快乐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首联“寒花有余馨,香醪甜胜蜜”,诗人通过赞美菊花的清香和美酒的味道,展现出重阳节的气氛。“寒花”即菊花,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岁月的更替。而“香醪”则是指美酒,这里用“甜胜蜜”来形容,突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颔联“红萸尔相宜,饤饾杂梨栗”,进一步描绘了重阳节的食物元素。红萸是一种红色的茱萸果,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之一。诗人用“尔相宜”来赞美红萸与其它食物的搭配,如梨、栗等,表现出人们在这一天中的美食享受。
颈联“家家事行乐,似恐更无日”,诗人以家家的欢乐情景,展现出了重阳节的气氛。“事行乐”表现了人们在这天中的各种娱乐活动,而“似恐更无日”则传达出人们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尾联“时日岂不佳,人意自难诘”,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虽然时令很好,但人们的情绪却难以捉摸。这里的“时日”和“人意”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 其二》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这个时期,杨冠卿正生活在家乡江西临川,过着隐逸的生活。他曾任临安府学教授、太常博士等官职,但因对时政不满而辞官回乡,以诗书自娱。
在南宋中期,朝廷政治腐败,权臣当道,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个背景下,杨冠卿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通过这首《九日 其二》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乡的眷恋。诗中写道:“九日龙山会,黄华笑欲燃。登高望故国,心折暮云边。”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