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译上人出蜀
久雨败沼荷,晓风猎岩桂。
人各动归思,子独谋远逝。
峡门去来舟,日为声利计。
扣舷数得失,子独寻师锐。
径山天尺五,披光出蒙翳。
云居接庐阜,荐福踞鄱汭。
维此三大老,从之可卒岁。
玉泉亦清冽,纵饮争挽袂。
南极百十城,一一尽所诣。
宁使茧生足,肯畏雪封砌。
更忆大瞿昙,捐身求半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时间下雨让荷花池变得破败不堪,早晨的风吹过岩石上的桂花树。
人们都在想家,而你却计划着远行。
峡谷的门前,船只来来往往,都是为了名利而奔波。
不停计算着得失,你却执着地寻求师者的教诲。
直山的天际只有五尺,阳光穿透遮蔽的云层。
云居和庐山相接,荐福坐落在鄱阳水边。
这三大位长者,可以陪伴我们度过一年的时光。
玉泉的水也很清澈,尽情痛饮如同争夺衣袖一般热烈。
南端的百余座城市,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就算双脚磨茧,也不畏惧冰雪封堵的道路。
更不能忘记伟大的释迦牟尼,他为了半个偈语可以献出生命。
去完善
释义
1. 久雨:长时间的下雨
2. 败沼荷:破坏的池塘里的荷花
3. 晓风:清晨的风
4. 猎岩桂:吹过岩石的桂花
5. 人各动归思:每个人都在想家
6. 子独谋远逝:你却想着远行
7. 峡门:三峡的门
8. 去来舟:来来往往的船只
9. 日为声利计:每天都为了名利而奔波
10. 扣舷:敲击船舷
11. 数得失:计算利弊
12. 子独寻师锐:你却独自寻找老师的教导
13. 径山:径山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4. 天尺五:形容离天很近的地方
15. 披光出蒙翳:拨开云雾见到光明
16. 云居:云居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17. 庐阜: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郊
18. 荐福:荐福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
19. 鄱汭: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20. 三大老:三位年长的僧人
21. 可卒岁:可以安心度过一年
22. 玉泉:北京颐和园的玉泉山
23. 清冽:清澈冷冽的水
24. 纵饮:尽情饮酒
25. 争挽袂:争相拉起袖子,意指一起喝酒
26. 南极:中国最南端的城市
27. 一一尽所诣:每一个城市都尽力去到达
28. 宁使茧生足:宁愿让脚磨出茧子
29. 肯畏雪封砌:也不害怕大雪封住道路
30. 大瞿昙:释迦牟尼佛
31. 半偈:半句佛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王灼送别友人译上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品行的赞美。在诗中,作者以环境描写开头,通过描绘“久雨败沼荷”、“晓风猎岩桂”的自然景象,巧妙地表现出别离的沉重氛围。同时,通过“人各动归思,子独谋远逝”的对比,突出了译上人志向远大、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随后,诗人借描述“峡门去来舟,日为声利计”的场景,揭示了世人追逐名利的现象,反衬出译上人超脱世俗的品格。接着,以“扣舷数得失,子独寻师锐”的诗句,进一步赞扬了译上人孜孜以求真理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段落里,诗人通过描绘“径山天尺五,披光出蒙翳”、“云居接庐阜,荐福踞鄱汭”的美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世外仙境的画面,暗示了译上人即将前往的美好境地。与此同时,通过提及“三大老”和“玉泉”等事物,表达对译上人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最后,诗人以“南极百十城,一一尽所诣”、“宁使茧生足,肯畏雪封砌”、“更忆大瞿昙,捐身求半偈”的壮语,展示了译上人勇往直前、无惧困难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与不舍之情。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境、生动的描绘以及深刻的哲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理的高尚形象,展现出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译上人出蜀》出自宋代诗人王灼之手。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比较有限,仅知道他曾任过四川省蓬溪县令。王灼生活在北宋晚期到南宋初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尤其以金兵南侵和靖康之变最为著名。
在王灼任蓬溪县令期间,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深感同情。同时,他也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熏陶,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译上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译上人要离开四川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苦难的思考。在他的笔下,巴山蜀水之间的山川风物被赋予了深沉的情感色彩,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