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毗沙院诸友相送
出门风喧号,半道雨飘洒。
行役已堪厌,投宿小兰若。
葱笼林樾中,一径仅容马。
古屋数十椽,佛事走村社。
王赵两故人,清诗壁间写。
读徧已曛黑,尚有相送者。
见可逞雄辩,譊譊欲唇哆。
伯威弄长笛,哀音振原野。
子仁喜捷敏,德常号醇雅。
来共一夕寒,罇酒肯屡把。
明朝定西去,山路泥没踝。
此地当回首,想见烟苒惹。
平生受性僻,所至徒侣寡。
因诗记离忧,踟蹰孤灯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出户外,风声喧嚣,半道上突然飘起了细雨。旅程让人厌倦,于是找个小庙暂且投宿。绿意盎然的树林深处,一条小径只够容纳马匹通行。这里有几间古老的房子,村民们都在做佛事。墙壁上还留有两位老朋友留下的诗歌。天色昏暗,还有人相伴。有人雄辩滔滔,争论不已;伯威吹起长笛,声音哀伤动人;子仁机敏灵活,德常则性格醇厚。大家共度一夜寒冷,频频举杯痛饮。明天要向西出发,山路崎岖泥泞,脚脖子都要淹没了。在此地回望,那烟尘弥漫的地方令人感慨。我天性孤独,旅途中的伙伴稀少。因此以诗歌记录离愁,在孤灯下徘徊不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风喧号:风大声叫。这里形容风吹的声音大。
2. 行役:出行在外,指因公事或私人事务外出远行。
3. 小兰若:小寺庙。
4. 林樾:树木之间,树林中。
5. 清诗:清雅的诗篇。
6. 雄辩:强有力的辩论。
7. 譊譊:争论不休的样子。
8. 唇哆:嘴唇哆嗦,形容激动或紧张。
9. 捷敏:迅速敏捷。
10. 德常号醇雅:德常,人名;号,古代给自己起的名号;醇雅,纯洁高雅。
11. 屡把:多次拿起。
12. 泥没踝:泥土淹没了脚踝。
13. 苒惹:形容烟雾缭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旅行途中投宿于毗沙院的所见所闻。诗歌开篇即表现了风雨交加的自然环境,突显出旅途的艰辛。在山林深处的小庙里,诗人与友人相遇,共度一夕。通过描写友人的性格特点和互动场面,展现了诗人群体的才情和潇洒。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生性孤独,每到一处都缺少伴侣的落寞情感。整首诗歌情感深沉,语言生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毗沙院诸友相送》是南宋诗人王灼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渡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134年之间。此时,由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民生涂炭。
王灼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国家变故、家族离散的沉重打击。他曾在《次韵答梁交甫见寄》中写道:“雁行零落湖海客,鸟迹纵横肝胆篇。”表达了家国之痛的忧虑和感慨。在这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的中原地区正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交织之中。金兵南侵,宋朝人民奋起抵抗,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在此背景下,文人墨客们或投身抗金事业,或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王灼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以诗为寄托,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