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鼓
箫鼓元宵气象豪,拗晴天意亦风骚。
怕渠窗外梅花落,永夜吟声不敢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箫鼓声中,元宵之夜气氛热烈,争艳斗丽;强行让天空放晴,似乎也能感受到春风的热情。只是担心窗外的梅花凋落,因此在这漫漫长夜里,我的吟咏之声也不敢过于高昂。
去完善
释义
1. 箫鼓:指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泛指音乐。
2. 元宵: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3. 拗天:与天意相违背。拗,违反。
4. 风骚:本指屈原的《离骚》和《国风》,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才情和风雅。
5. 渠:他。
6. 永夜:长夜,漫长的夜晚。
去完善
赏析
《箫鼓》是南宋诗人许月卿的一首描绘元宵节情景的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元宵夜的景象:“箫鼓元宵气象豪”,通过“箫鼓”这一富有特色的乐器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表现出现场的气氛热烈而豪放。同时,这句也点明了诗的主题——元宵佳节。接下来,作者又以“拗晴天意亦风骚”来形容这场盛大的庆典活动,反映出民众对于欢庆活动的热情以及风俗民情的影响之深。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而对自然景观进行了描绘,以“怕渠窗外梅花落”表示了诗人对于窗外的梅花美景的关注和留恋。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梅花凋零的担忧,暗示了自己珍惜时光、感叹生命的情感。最后一句“永夜吟声不敢高”则以夜晚的长久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声音的限制,暗含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惆怅。总体来看,这首诗歌颂了元宵的繁荣盛世,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箫鼓》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许月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6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兵压境、国土沦陷的困境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歌之前,许月卿曾担任南宋政府的官员,负责抗金事务。然而,由于南宋政府内部的腐败和纷争,使得抗金事业进展缓慢。这使得许月卿对国家的现状感到非常忧虑和痛心。
此外,许月卿还亲身经历了南宋政权的衰落和金兵的入侵。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不得不四处流亡。这段艰苦的岁月,让许月卿深刻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和国家命运的悲惨。
综上所述,《箫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的乱世。在国家危难之际,许月卿以诗寄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成为了南宋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广为传颂。
去完善